作者:罗江伟  单位:贵港市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9
5737

肝恶性肿瘤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隐匿、进展迅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了解肝恶性肿瘤的常见病因并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对降低发病风险至关重要。临床研究表明,肝恶性肿瘤的发生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化学致癌物质及水土因素密切相关,其中病毒性肝炎是最主要的可控因素。

一、肝恶性肿瘤的常见致病原因

(一)肝硬化:肝恶性肿瘤的“温床”

肝硬化是肝组织长期受损后的纤维化病变,约70%-80%的肝恶性肿瘤患者伴有肝硬化病史。慢性肝病反复损伤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坏死、再生,过程中DNA修复机制异常,易引发基因突变,最终诱发癌变。其中,酒精性肝硬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是常见类型,长期大量饮酒会直接破坏肝细胞,而肥胖、高脂饮食导致的脂肪肝若未及时干预,可逐步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增加肝恶性肿瘤风险。

(二)病毒性肝炎:最主要的可控诱因

病毒性肝炎是肝恶性肿瘤发病的核心危险因素,尤以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最为关键。

HBV感染后,病毒可整合到肝细胞基因组中,长期刺激肝细胞增殖,导致慢性炎症和肝纤维化,最终进展为肝癌。我国约80%的肝恶性肿瘤与HBV感染相关,慢性HBV携带者的肝癌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20倍。

HCV则通过持续破坏肝细胞引发慢性肝炎,约20%-30%的慢性HCV感染者会发展为肝硬化,其中每年有1%-4%的肝硬化患者会进展为肝癌。与HBV不同,HCV感染后更易慢性化,且症状隐匿,常被忽视。

(三)化学致癌物质:黄曲霉素的“致命威胁”

黄曲霉素是目前已知最强的肝癌致癌物之一,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常见于霉变的粮食、坚果及食用油中。黄曲霉素进入人体后,经肝脏代谢转化为有毒物质,可直接损伤肝细胞DNA,诱发基因突变。研究显示,长期摄入黄曲霉素的人群,肝癌发病风险可增加3-6倍,且与HBV感染具有协同作用,会大幅提升癌变概率。

二、肝恶性肿瘤的常规防范措施

(一)针对病毒性肝炎的核心防范措施

鉴于病毒性肝炎是肝恶性肿瘤最主要的可控因素,需从“预防感染、规范治疗”两方面入手:

1.接种乙肝疫苗:这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手段。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纳入新生儿计划免疫,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首针,全程接种3针后,保护率可达90%以上。未接种过疫苗的成年人,应及时补种。

2.阻断传播途径:HBV和HCV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日常需注意: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用品;不使用未经消毒的医疗器械;接受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时,需选择正规机构;乙肝阳性母亲应在孕期接受抗病毒治疗,新生儿出生后联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疫苗,阻断母婴传播。

3.慢性感染者规范治疗:慢性HBV/HCV感染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及肝脏影像学检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延缓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进程,降低癌变风险。研究证实,规范抗病毒治疗可使肝癌发病风险降低50%以上。

(二)其他关键防范措施

1.预防肝硬化进展

控制饮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导致酒精性肝病。

定期筛查:肝硬化患者每6个月需进行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AFP)检测,早期发现癌变迹象。

2.减少化学致癌物暴露

避免食用霉变食物:粮食、坚果等储存时需保持干燥通风,发现霉变立即丢弃,不挑拣后食用。

少吃腌制、熏制食品:减少亚硝胺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其中的维生素C、E等抗氧化物质可降低致癌物质危害。

3.改善水土环境与生活习惯

补充微量元素:适量摄入富含硒的食物,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硒补充剂,增强肝脏抗氧化能力。

三、总结

肝恶性肿瘤的发生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其中病毒性肝炎是最关键的可控因素。通过接种乙肝疫苗、阻断病毒传播、规范治疗慢性感染者,可大幅降低肝癌风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