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3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通道”,其畅通与否直接影响透析效果和生存质量。然而,内瘘狭窄是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内瘘失功,甚至危及生命。
一、内瘘狭窄的早期信号:警惕这些“危险征兆”
内瘘狭窄并非突然发生,早期常伴随可察觉的异常表现。患者需通过“视、触、听”三步自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震颤与杂音减弱。正常内瘘应能触及持续、规律的震颤,并听到清晰的“呼呼”血流声。若震颤变弱或消失,或杂音变为间断、高尖(类似吹口哨声),提示血流受阻,可能已发生狭窄。
穿刺困难与血流量不足。透析时若出现穿刺针吸血困难、血流量低于正常需求,或静脉压异常升高,需警惕内瘘狭窄导致血流不畅。
局部肿胀与疼痛。内瘘侧手臂出现不明原因的肿胀、疼痛,或皮肤温度降低,可能因狭窄引发血液回流受阻。
止血时间延长。拔针后针眼止血时间较以往明显延长,或局部形成血肿,提示血管内皮损伤或凝血功能异常,与狭窄风险相关。
二、日常护理六大核心:延长内瘘寿命的关键
内瘘的维护远重于治疗,患者需将以下护理措施融入日常生活:
1.保持清洁,严防感染
透析后护理:透析后24小时内避免内瘘侧手臂沾水,若敷料渗血或渗液,需立即更换并消毒。
洗澡保护:使用防水护套(如保鲜膜包裹)保护伤口,愈合后可用温和肥皂清洁皮肤,忌用力搓揉内瘘侧手臂。
2.避免压迫,减轻血管负担
禁忌行为:禁止在内瘘侧手臂测血压、输液、抽血或佩戴紧饰物(如手表、手链)。
睡眠姿势:睡觉时用枕头垫高内瘘侧手臂,避免侧卧压迫;可使用“内瘘保护架”(带通孔设计,散热防压)。
3.坚持锻炼,促进血流畅通
握力训练:术后2周开始,每日用握力球或软橡皮球练习,每次5分钟,每天3次,促进血管扩张。
血流监测:每日早晚用指尖轻触内瘘处,感受震颤是否规律;透析时记录血流量数据,异常波动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4.正确止血,避免血栓形成
按压技巧:透析后以食指、中指按压穿刺点,力度以不出血且能摸到震颤为宜,时间15-20分钟。
禁忌事项:勿用绷带长时间捆扎,避免血流停滞导致血栓;若按压后仍渗血,需加压至30分钟并联系透析中心。
5.控制基础疾病,减少血管损伤
血压管理:维持收缩压和舒张压在正常范围,高血压易致血管硬化,低血压可能诱发血栓。
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需严格监测血糖,高血糖会加速血管内皮损伤,增加狭窄风险。
6.定期超声评估,优选穿刺方式
医学检查:每3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评估内瘘血流情况,及时发现无症状狭窄。
穿刺技术:医护人员应优先选择“绳梯穿刺法”,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导致血管损伤;特殊情况可采用“纽扣穿刺法”,降低血管瘤风险。
三、避开五大误区:别让“小疏忽”毁掉“生命线”
过早使用内瘘:术后需4-8周成熟期,过早穿刺易致血管损伤。若需提前使用,必须由技术过硬的医护人员操作,确保一次成功。
忽视保暖:寒冷易致血管痉挛,冬季可用护腕或加热型保护架保暖。
剧烈活动:提重物(>5kg)、大幅度甩臂可能撕裂血管,应避免。
忽略体重管理: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应控制在合理范围,脱水过多易致低血压和血栓。
自行处理血肿:若穿刺点渗血,应立即用无菌纱布按压10-15分钟,压力均匀,避免揉搓;若出血不止或形成大血肿,需立即就医。
四、紧急情况处理:分秒必争保生命线
出血:若按压后仍渗血,加压至30分钟,并联系透析中心。
血栓征兆:震颤/杂音消失、手臂苍白或剧痛,需在6小时内就医溶栓。
穿刺点血肿:若血肿内无搏动性血流,大多不需要手术干预,可在24小时内冷敷或使用硫酸镁湿敷促进血肿吸收;24小时后可采用热敷、土豆片湿敷或涂抹喜辽妥,同时进行内瘘握球锻炼以促进淤青和炎症消散。
内瘘无小事,守护需用心!内瘘的平均寿命可达5-10年,但其成败取决于细节。患者需将护瘘融入日常生活,如每日自检、规范锻炼、严格控压;医护人员应为患者优选“绳梯穿刺”或“扣眼穿刺法”,降低血管瘤风险,并定期评估血流。唯有医患密切配合,才能延长内瘘使用寿命,让透析更高效,生命更长久。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