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4夏季是登革热的高发季节,很多人被携带病毒的蚊虫叮咬后会出现头痛、高热以及肌肉关节疼痛等临床症状。部分病人及家属错误地认为烧退是疾病好转或即将康复的征兆,但是此时疾病已经进入了登革热极期,反而是最危险的阶段。此期最大的危险是血浆渗漏,同时血小板会急剧下降,从而危及生命安全。
登革热病程特点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诱发的急性虫媒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以及恢复期,而血小板下降的高危期往往出现在热退之后。
发热期(3-7天)。此时正处于病毒复制的活跃阶段,在感染初期,病人体温能够迅速上升超过39℃,并伴随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以及消化道症状,病毒会在体内大量复制,诱发免疫系统应激反应。但是血小板在此时通常不会出现明显变化,很多人会将其认为是流感或普通感冒。
极期(病程4-8天)。这一阶段是烧退后的“致命转折”。当发热3-7天之后,病人的体温会下降并接近正常,此时很多人误认为是疾病好转,但这时疾病已进入了极期,也是登革热最为危险的阶段。病毒引发的免疫反应会使得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和清除,加之病毒和炎症因子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量减少,使得血小板计数在这样的状态下会出现进行性下降,血小板急剧减少,结合血管损伤等因素,显著提高了出血风险。
恢复期(极期后1-2周)。此阶段血小板的计数会逐渐回升,若是能够平稳度过恢复期,机体就会逐渐恢复。但是部分重症病人可能因脏器损伤或者出血并发症的影响而导致恢复期延长,甚至留下一系列后遗症。
血小板骤降的“致命信号”
血小板主要负责凝血,若这一数量过低则会导致机体止血功能失效而出现自发性出血,因此,退烧后若出现以下几种症状,便是血小板骤降的致命信号:
皮肤黏膜出血。这是最直观的预警信号。在腹部、下肢以及一些受压的部位会出现针尖大小的红色出血点,有些病人也会出现片状青紫瘀斑,按压并不会褪色。此外,还会出现无明显诱因的鼻腔出血和难以止住的牙龈出血等情况。
消化道出血。这种情况较为隐秘却极其凶险。在极期病人会出现频繁呕吐以及剧烈腹痛,可能是由于脏器功能损伤或胃肠道黏膜出血导致的,需要立即就诊。一般呕吐物会呈鲜红色或咖啡色,大便则发黑,如同柏油状。若有鲜血便排出,提示下消化道出血或上消化道大量出血,若是没有及时处理,很容易诱发失血性休克。
全身症状。很多人在退烧之后常常会觉得全身乏力,即使卧床休息也疲惫不堪,这便是血小板骤降以及贫血或血浆渗漏的早期表现。由于血管内的液体会向组织间隙渗透,因此病人每天的尿量会不足400 mL,此时提示血容量不足,要高度警惕休克。
登革热病人的“康复误区”
退烧了就没事,不用复查。在登革热极期,血小板骤降往往具有滞后性,一般在烧退后2-3天才会降到最低点。若是在此期间没有及时复查或者自行停药,可能会由于消化道大出血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危及生命安全。因此,烧退后仍然需要连续监测3天血小板计数,确定血小板回升才能停药出院。
血小板低就吃补血食物。部分病人及家属认为阿胶、红枣都能够生血小板,但是登革热所造成的血小板降低是骨髓抑制以及病毒破坏导致的,通过食物进补的方式并不能快速提升其数量,若盲目地大量食用桂圆、红糖等活血食物,则会加重出血的风险。因此在这一阶段,病人需要遵医嘱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等),并遵循低纤维、清淡的饮食原则,禁食硬果,才能让造血功能尽快恢复。
怕出血不敢喝水。处于登革热极期,很容易出现血管内液体渗漏的情况,血容量会严重不足,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则会诱发肾功能衰竭,因此不要因为怕出血而不敢喝水,而是要保证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 mL之间,避免因脱水导致血液浓缩加重。
登革热烧退后血小板下降常常是悄无声息的,很多病人并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因此在烧退后3-5天内一定要每天到医院监测血小板,以便及时应对不良情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