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建琼  单位:宣汉县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6
1283

“手术很成功,但术后感染了。”这句话对刚经历手术的患者和家属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在外科领域,感染被称为术后的“隐形杀手”——它不像大出血那样来得迅猛,却可能悄无声息地拖垮身体,轻则延长住院时间,重则引发败血症、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数据显示,即使在医疗条件完善的医院,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仍有3%-5%,而做好预防措施,能将这一风险降低60%以上。

一、手术结束,抗感染“战役”才刚开始

很多人以为,手术成功就意味着万事大吉,殊不知万里长征才踏出第一步,术后护理阶段的感染防控,同手术一样考验功夫。手术时,医生会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但切口就像打开的“城门”,皮肤表面的细菌、空气中的微生物,都可能趁机入侵。尤其是术后前3天,伤口处于愈合的关键期,血管丰富、组织脆弱,一旦感染,细菌会迅速繁殖,引发红肿热痛,甚至化脓。

更麻烦的是,感染不止局限在伤口。细菌可能顺着血液扩散到全身,比如肺部感染会导致咳嗽咳痰,泌尿系统感染会出现尿频尿痛,严重时引发脓毒血症,患者会高烧不退、血压下降,甚至陷入休克。

二、这些环节最容易“引菌入室”

术后感染的发生,往往和几个护理细节密切相关,很多患者和家属因为不了解,反而成了感染的“帮凶”。

切口护理不当是最常见的原因。1、敷料更换未遵循无菌原则,伤口被污染(如大小便污染会阴部伤口);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伤口问题(如渗液、红肿)。2、引流管护理不当:未保持引流系统密闭无菌、引流管留置时间过长、引流管逆行感染。3、术后住院时间过长,增加院内交叉感染风险。4、术后并发症:伤口裂开、血肿形成等。5、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术后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针对已有的感染治疗疗程不足等。

更有人觉得伤口包着不透气,擅自拆开敷料;有人看到伤口渗液,用未经消毒的纸巾擦拭,这些行为都会让细菌有机可乘。

卧床不动也会招祸。术后患者常因疼痛不愿翻身,长期卧床会导致肺部痰液积聚,细菌滋生引发肺炎;同时血液循环变慢,切口部位供血不足,愈合速度减慢,感染风险也会升高。

手卫生忽视更隐蔽。家属给患者喂饭、擦身时,如果没洗手,手上的细菌可能通过接触传到伤口;医护人员查房时,若手消毒不彻底,也可能带来交叉感染。

简单来说,术后伤口感染的关键点在于:1、微生物的存在是前提。2、宿主抵抗力下降是基础。3、环境与操作是重要环节。4、预防是核心。

三、预防感染,从这几件事做起

对抗术后感染,关键在“防”。患者和家属只要做好这几点,就能大大降低风险。

严格按照医生要求更换敷料,一般术后1-2天换一次,渗液多的时候及时找护士处理,不要自己动手。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洗澡时用防水贴保护,避免沾水;如果不小心弄湿,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更换。

观察切口变化:正常的伤口会逐渐消肿,渗液减少;如果出现敷料鼓起、有黄色脓液渗出,或者周围皮肤红肿范围超过2厘米,伴有剧烈疼痛,一定要马上告诉医生。

术后尽早下床活动,哪怕是在床上翻身、坐起,也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肺部和泌尿系统感染的可能。

家属接触患者前、处理敷料后、饭前便后,必须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搓揉20秒;不方便洗手时,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替代。

有糖尿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免疫力,让细菌更易繁殖。

加强营养,多吃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这些能帮助伤口愈合,增强抵抗力;但要避免吃辛辣刺激、过于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炎症反应。

四、出现这些信号,立即就医

术后感染虽然可怕,但早期发现能很快控制。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体温超过38.5℃,且持续超过24小时不退烧;

切口红肿范围扩大,疼痛加剧,有脓性分泌物;

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带痰(尤其是黄绿色浓痰);

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浑浊或带血;

精神状态变差,比如嗜睡、烦躁、食欲不振。

外科医生常说:“手术成功只是上半场,术后护理做好才是赢了全场。”术后感染这个“隐形杀手”,最怕的就是细心和规范。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多一份警惕,多一份耐心,就能为康复筑起最坚固的防线。记住,预防感染没有小事,每一个护理细节,都可能决定着术后恢复的速度和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