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锡  单位:高坪区人民医院 肠外痔瘘科  发布时间:2025-08-06
855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是目前治疗直肠癌的重要手段。然而,手术后的康复过程同样关键。许多患者及家属认为,术后应该多休息、少活动,以避免伤口裂开或影响恢复。一、直肠癌手术与术后康复的特殊性

直肠癌手术通常需要切除病变的直肠组织,并可能进行淋巴结清扫,部分患者还需进行造瘘手术。这类手术对患者身体创伤较大,术后不仅存在伤口愈合的问题,还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此,术后康复并非简单的静养,而是需要通过科学的干预措施,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在众多康复手段中,早期下床活动被临床实践证实是安全且有效的重要方式。

二、直肠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表

1.术后6小时内:术后返回病房的6小时内,患者通常处于麻醉复苏阶段,此时需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家属可协助患者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如被动屈伸脚踝、按摩腿部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术后6-24小时: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麻醉完全清醒,在医护人员评估后,可尝试进行翻身、坐起等活动。首次坐起时,需缓慢进行,避免因体位突然改变导致头晕、低血压。可先将床头摇高30°-45°,适应片刻后,逐步摇高至90°,每次坐起时间控制在5-10分钟,每日可进行2-3次。

3.术后24-48小时:在医护人员或家属陪同下,患者可尝试下床站立。站立时需双手扶住床边或借助助行器,保持身体平衡,每次站立时间3-5分钟,每日3-4次。站立过程中若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应立即坐下或躺下休息。

4.术后48-72小时:患者体力有所恢复后,可开始短距离行走。从病房床边起步,逐步向病房内其他区域延伸,每次行走距离控制在50-100米,每日3-4次。行走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若感到疲惫,应及时休息。

5.术后72小时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可在病房走廊内进行散步,每次行走时间延长至15-20分钟,每日4-5次。同时,可配合简单的肢体伸展运动,如扩胸、转腰等,促进身体机能的全面恢复。

三、早期运动对直肠癌术后康复的5大好处

(一)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直肠癌手术会对胃肠道造成刺激,导致胃肠蠕动减弱,术后易出现腹胀、便秘等问题。早期下床活动能够有效刺激胃肠道,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加速排气、排便,缩短患者术后首次排气和排便的时间,减轻腹胀不适,为患者恢复正常饮食创造条件,同时也有助于预防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降低肺部感染风险

术后患者因伤口疼痛,往往不敢深呼吸和咳嗽,导致痰液在肺部积聚,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早期下床活动可促使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帮助痰液排出,扩张肺部,改善肺通气功能,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和合并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意义更为重大。

(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直肠癌术后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加上手术创伤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极易形成深静脉血栓。早期下床活动能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增强肌肉收缩力,降低血液黏稠度,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避免因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后果。

(四)加速伤口愈合

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为伤口部位输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加速伤口愈合。同时,早期活动有助于减轻伤口周围组织的水肿,减少伤口感染的机会,提高伤口愈合质量,缩短住院时间。

(五)改善心理状态

术后长时间卧床和对疾病的担忧,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早期下床活动能够让患者感受到身体机能的逐渐恢复,增强康复信心,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积极的心理状态还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身体康复。

结语:直肠癌术后的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早期下床活动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患者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严格遵循下床活动时间表,逐步增加活动量。同时,家属也应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克服疼痛和心理障碍。通过科学的早期运动,直肠癌术后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身体机能,重返正常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