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小红  单位:资中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1
53

尿毒症作为慢性肾脏病终末期的表现,患者体内会蓄积大量无法通过肾脏排出的代谢毒素,这些毒素涵盖小分子毒素(如尿素、肌酐)、中大分子毒素(如β₂-微球蛋白、甲状旁腺激素)及蛋白结合毒素(如吲哚硫酸盐),长期蓄积会损伤心血管、骨骼、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系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临床中,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常用的基础治疗方式,但单一血液透析存在明显局限,而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的联合治疗,能形成“1+1>2”的协同效应,成为更高效的“毒素清道夫”。

单一血液透析的核心局限在于毒素清除范围有限。血液透析主要依靠半透膜的弥散作用清除毒素,其对小分子毒素(分子量<500Da)的清除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液中尿素、肌酐等指标,缓解部分中毒症状。但对于中大分子毒素(分子量500-5000Da)和蛋白结合毒素,由于其分子体积较大或与血液中白蛋白结合紧密,难以通过透析膜的孔径,无法被有效清除。

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的联合治疗,恰好能弥补单一治疗的不足,其协同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毒素清除谱互补,实现“全范围覆盖”。如前所述,血液透析擅长清除小分子毒素,而血液灌流借助灌流器内的吸附剂(如中性大孔树脂、高分子聚合物吸附剂),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作用,可高效捕捉中大分子毒素和蛋白结合毒素。联合治疗时,患者血液先经过透析器清除小分子毒素,再流经灌流器吸附中大分子及蛋白结合毒素(或两者同步进行),形成“小分子+中大分子+蛋白结合毒素”的全方位清除体系。临床数据显示,联合治疗后患者β₂-微球蛋白清除率较单一透析提升40%-60%,甲状旁腺激素清除率提升50%以上,吲哚硫酸盐等蛋白结合毒素浓度也能显著下降,从根本上减少毒素对多器官的损伤。

其次是并发症防控能力增强,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随着中大分子毒素和蛋白结合毒素的有效清除,联合治疗能明显减轻透析相关性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对于已出现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的患者,联合治疗可延缓淀粉样物质在关节、肌腱等部位的沉积,缓解关节疼痛,降低骨折发生率;对于肾性骨病患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下降能改善骨代谢紊乱,减轻骨痛症状,提升患者活动能力。此外,蛋白结合毒素的清除还能减轻其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等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让患者不仅“活得久”,更能“活得好”。

最后是治疗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适合长期应用。现代血液灌流技术中,吸附剂经过表面包膜改性处理,生物相容性大幅提升,与血液接触时不易引发溶血、过敏反应,也不会显著破坏血液中的白蛋白、凝血因子等有益成分。联合治疗时,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体重、病情严重程度调整血流量(通常与单一透析一致,维持在200-250ml/min)和抗凝方案,确保治疗过程平稳。临床实践表明,多数患者对联合治疗耐受性良好,仅少数人在治疗初期出现轻微寒战、低热,经对症处理后可迅速缓解,不会影响治疗的持续性。

需要注意的是,联合治疗的频率需个体化制定,通常建议尿毒症患者每周进行1-2次联合治疗(其余时间仍进行常规血液透析),具体需根据患者毒素水平、并发症情况及身体耐受度,由医生综合评估后确定。此外,治疗前医护人员会详细检查患者血管通路(如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导管)的通畅情况,确保治疗顺利进行;治疗后也会密切监测患者血常规、电解质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的联合治疗已成为尿毒症综合治疗的重要方向。这种“互补协同”的治疗模式,不仅解决了单一透析的“毒素清除盲区”,更在并发症防控、患者生存质量提升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为广大尿毒症患者带来了更优质的治疗选择,成为守护其生命健康的“强力防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