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癌症患者把疼痛当作“该忍的苦”,却不知道癌痛其实可以科学控制。长期忍痛不仅伤身,还会影响治疗效果。本文带你了解癌痛的真相与应对策略,走出误区,不再“硬抗”。
癌痛不是“忍一忍就过去”的小事
癌痛本质:神经报警。癌痛并不是简单的“疼一下”,而是肿瘤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所引发的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肺癌压迫神经可引发胸背部剧烈刺痛,骨转移癌可引起骨骼持续疼痛甚至夜间痛醒。这些疼痛不仅影响活动能力,还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失眠。神经系统因癌细胞侵袭产生高频报警信号,逐步形成“疼痛记忆”,即使肿瘤缩小,痛感仍会残留。如果患者一味“硬抗”,神经系统长时间被激活,疼痛可能慢慢演变为顽固性慢性痛,治疗难度将大幅提升。
忍痛的代价:生理、心理双重伤害。“咬牙忍一忍”的后果,往往是多方面的伤害。生理上,持续的疼痛会引发应激反应,体内激素水平紊乱,导致免疫力下降,甚至影响肿瘤治疗的效果。患者因疼痛食欲减退,营养状况变差,恢复能力减弱。心理上,疼痛会造成焦虑、愤怒、无助等负面情绪,部分患者出现社交退缩、对未来失去希望。更严重者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医学研究表明,长期慢性疼痛与抑郁症存在高度相关,疼痛感越强,心理症状越显著。因此,癌痛不仅是身体的折磨,更是一种全人层面的打击。
社会误解:把“坚强”当作“沉默忍受”的标签。不少人认为“病了就该硬撑”,害怕说疼被认为矫情,甚至担心用止痛药会成瘾,尤其是吗啡类药物。这些误解让许多癌症患者选择沉默忍痛,错过有效缓解的机会。其实,癌痛已被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应当像测血压一样被重视。真正的坚强,不是默默承受,而是主动求助、科学对抗疼痛。
科学应对癌痛的三个关键策略
正确认识止痛药:吗啡≠成瘾毒品。许多人听到“吗啡”就感到害怕,担心一旦使用就会上瘾,甚至会加重病情。实际上,吗啡是一种被广泛用于中重度癌痛控制的标准药物,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基本药物目录。只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就不会产生毒瘾。医学研究表明,癌痛患者规范使用吗啡,成瘾率极低,并不会因此“走不回来”。与其担心上瘾,不如关注如何有效止痛,让患者能够进食、休息、活动,改善整体生活质量,这是抗癌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国家允许阿片类药物用于癌性疼痛的治疗,不设封顶剂量,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用药。
三阶梯止痛法:循序渐进,个体化管理。癌痛治疗遵循三阶梯原则。第一阶梯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非阿片类药,第二阶梯选弱阿片类药,第三阶梯用吗啡等强阿片类药,第四阶梯采取鞘内药物输注泵、神经调控等介入手段。给药首选口服,无法口服可直肠给药,按疼痛程度选药,按时、个体化给药,医生定用药组合与剂量,同时关注并处理药物副作用,实现控制疼痛、减少副作用,提升患者舒适感。
多学科协作:不仅靠药,还要靠团队支持。癌痛管理并非仅靠药物解决,还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紧密配合。医生负责评估病情并制定治疗方案,护士监督药物使用及疼痛记录,心理医生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康复治疗师提供物理干预如按摩、热敷等。同时,营养师也能通过饮食支持改善患者体力与免疫力。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同样关键,可协助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心理支持。这样的综合性干预,可以全方位提升患者对疼痛的控制能力,增强生活质量,真正实现身心安泰。
癌痛,是癌症旅程中最令人畏惧的部分之一,但绝不等于“注定要忍”。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把疼痛视为重要信号,勇敢表达、及时处理。不该让错误的观念成为隐形的“痛上加痛”,更不应让误解阻碍科学治疗。现代医学已经为癌痛管理提供了充足的手段——从规范用药到多学科联合干预,只要及时干预,大多数癌痛都能被控制。请记住:癌痛不是你必须默默承受的宿命,而是可以被战胜的敌人。从今天开始,摒弃“忍一忍就过去”的想法,用科学、尊严和关爱应对疼痛,守护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