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超声说我胎盘前置,是不是只能剖了?会不会大出血?”在产科门诊,拿着超声报告的孕妇常满脸焦虑。作为产科医生,我发现“胎盘前置”这四个字,总让准妈妈们联想到“必须剖宫产”“风险极高”,甚至引发过度恐慌。事实上,胎盘前置并非都要提前剖宫产,其处理方式需结合孕周、类型和症状综合判断,科学应对才能既保障母婴安全,又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干预。
首先要明确:胎盘前置的核心是“胎盘位置异常”,而非“必然危险”。正常情况下,胎盘应附着在子宫体部的前壁、后壁或侧壁,远离子宫颈内口;若妊娠28周后,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子宫颈内口,就称为“胎盘前置”。需要注意的是,孕28周前发现胎盘位置偏低(医学上称“胎盘前置状态”),不能直接诊断为胎盘前置——随着子宫增大、子宫下段拉长,约70%-80%的胎盘会逐渐“上移”,远离宫颈内口,只有少数会持续保持低位。
临床中,胎盘前置分为三种类型,风险和处理方式差异很大——
完全性前置胎盘:胎盘组织完全覆盖宫颈内口,是风险最高的类型,容易出现无痛性阴道出血;部分性前置胎盘:胎盘组织部分覆盖宫颈内口,出血风险介于完全性与边缘性之间;边缘性前置胎盘:胎盘下缘紧靠宫颈内口,但未覆盖,出血风险相对较低。
很多孕妇认为“胎盘前置必须剖宫产”,其实这是误区。剖宫产并非唯一选择,关键看是否存在“产时大出血风险”。对于完全性前置胎盘,由于胎盘完全挡住胎儿娩出通道,且宫缩时胎盘易与子宫壁剥离引发大出血,通常需要在孕37-38周左右提前剖宫产;但对于边缘性前置胎盘,若孕妇未出现阴道出血,胎儿头部位置较低(能压迫宫颈内口减少出血),且宫颈条件良好,在医生严密监护下,有尝试自然分娩的可能。
无论哪种类型,“无痛性阴道出血”是胎盘前置最需警惕的信号,也是决定是否需要提前干预的核心依据。胎盘前置引发的出血,往往没有腹痛等预兆,可能在夜间睡觉时突然发生,且出血量可能一次就达到数百毫升,严重时会导致孕妇休克、胎儿缺氧甚至死亡。因此,一旦出现阴道出血,无论量多少,都需立即就医。
对于无出血症状的胎盘前置孕妇,孕期管理的重点是“预防出血、监测胎盘位置变化”,具体可做好这三点——
避免诱发出血的因素:孕28周后禁止性生活、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提重物)、减少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防止腹压增加导致胎盘与子宫壁剥离;同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定期复查超声:每4~6周做一次超声检查,观察胎盘位置是否上移、宫颈内口与胎盘下缘的距离变化。若孕32周后胎盘仍未上移,需进一步评估分娩方式。
提前做好应急准备:随身携带产检手册和急诊联系方式,一旦出现出血,立即拨打120前往有急救能力的医院(需具备输血、剖宫产手术条件);孕36周后可提前备好待产包,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提前住院观察。
若出现阴道出血,治疗原则是“止血、纠正贫血、保障胎儿安全”:
出血量较少时,通常采取卧床休息、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补充铁剂纠正贫血等保守治疗,尽量延长孕周至胎儿成熟;出血量较多(超过300毫升)或出现休克症状时,需立即输血、补液抗休克,同时根据孕周决定是否终止妊娠——若胎儿已足月(孕37周后),立即剖宫产;若胎儿未足月(孕28~36周),在止血的同时使用促胎肺成熟药物(如地塞米松),待胎儿肺部成熟后再剖宫产。
提醒:胎盘前置孕妇无须过度焦虑,多数情况下,通过科学管理和规范诊疗,都能实现母婴安全。临床数据显示,无出血症状的边缘性前置胎盘孕妇,约60%可尝试自然分娩;即使需要剖宫产,只要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如备血、组织多学科团队协作),手术风险也能有效控制。
总之,孕期超声提示“胎盘前置”,先别急于担心“必须剖宫产”。第一步要明确胎盘前置的类型和孕周,第二步遵医嘱定期复查、做好预防措施,第三步出现出血立即就医。胎盘前置不是“分娩方式的最终判决”,而是需要医生与孕妇共同应对的“孕期挑战”,科学应对才能让母婴安全更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