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明  单位:武胜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17
61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骨质疏松、肌肉力量下降、反应速度减慢等生理变化会显著增加跌倒风险。跌倒不仅可能导致骨折、头部损伤,还会带来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和心理恐惧。居家安全干预是预防老人跌倒的重要护理措施。本文从环境改造、行为指导和健康管理三个方面进行科普,帮助家庭更好地守护老年人安全。

居家环境改造

防滑措施:浴室和厨房湿滑的地面极易成为跌倒的危险源,应在出入口和关键区域铺设防滑地垫,并保持清洁干燥。护理人员可建议家属在洗澡区域安装防滑扶手和淋浴椅,便于老人起身或转移时有支撑点。对于行动不便者,还可配置防滑拖鞋,减少脚底打滑的风险。

照明优化:许多老人因夜间起夜频繁,常在昏暗环境下跌倒,因此走廊、卧室与卫生间应安装感应式小夜灯,保证老人一踏出床就有足够光源。护理人员可帮助家属检查灯具是否稳定、亮度是否合适,避免刺眼眩光。建议床头设置易触控的开关,方便老人随时开灯,降低因视物不清引发的意外。

通道清理:室内通道若堆放电线、杂物或过低的小家具,会构成绊倒风险。护理干预可包括定期检查地面环境,协助家属清理障碍物,保持行走路线平整顺畅。家具摆放应遵循稳固原则,避免使用易滑动的小凳子或低矮茶几。对于使用助行器的老人,建议留出足够空间,保证通行无阻。

行为与生活方式指导

穿着选择:老年人行走稳定性差,鞋子的选择尤为关键。应避免穿过于宽松或无后跟的拖鞋,因为这类鞋容易在行走中滑脱或打滑;应选择防滑纹路明显、鞋底柔韧且合脚的鞋子。护理人员可定期检查老人鞋底磨损情况,发现鞋跟磨平、鞋底硬化时及时提醒更换,并指导家属为老人准备季节性合适的鞋具,减少跌倒风险。

运动锻炼: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下肢肌力和协调能力,减少跌倒几率。常见的平衡训练包括单脚站立、直线行走和简单的踝关节活动;下肢肌力训练则可选择深蹲、坐立交替或上下台阶等动作。护理人员应根据老人的体力情况和慢性病史,制定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肌肉疲劳或意外。

起居习惯:老年人因血压调节能力下降,突然起身容易出现头晕甚至跌倒。建议在起床或夜间如厕时采取“先坐后站”的动作模式,即先在床边坐稳,再缓慢起立。护理人员可通过示范和日常提醒帮助老人形成习惯,也可协助安装床边扶手或稳固支撑物,方便老人借力站起,从而降低体位性低血压引起的跌倒风险。

健康管理与护理干预

药物管理:部分药物如镇静剂、安眠药、降压药或利尿剂,会影响神经反应和血压稳定,容易造成头晕、嗜睡或体位性低血压。护理人员应定期核对药物清单,确认老人是否存在重复用药或剂量过高的情况,并指导严格遵医嘱服药。同时要观察服药后的身体反应,如走路不稳、意识模糊,应及时向医生反馈,避免因药物副作用引起跌倒。

营养支持:骨质疏松是老人跌倒后骨折的重要原因,适量补充钙和维生素D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和骨骼强度。护理人员可结合饮食评估,为老人制定富含奶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和小鱼小虾的合理食谱,保证每日钙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营养制剂,同时注意膳食均衡,避免过多油腻食物影响营养吸收。

心理护理:跌倒经历常让老人产生恐惧心理,害怕再次摔倒而减少活动,久而久之导致下肢肌力下降,反而增加风险。护理人员应通过日常交流了解老人的情绪变化,鼓励他们逐步恢复正常活动。可以采用陪伴散步、分阶段训练等方式,增强安全感。同时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让老人意识到跌倒是可以预防的,从而建立自信与勇气。

结语

老人跌倒并非不可避免,通过科学护理干预和居家安全改造,可以显著降低风险。在家庭中,家属应协助检查灯光、地面和家具摆放,减少潜在绊倒因素;护理人员则可定期评估老人的药物使用和运动能力,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同时关注饮食和心理状态,帮助老人保持稳定步态与积极心态,从多个环节共同降低跌倒发生率。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