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经常遇到糖尿病患者,他们中很多人因为饮食、运动和用药的不规范而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甚至出现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核心问题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损,从而导致血糖长期升高。长期高血糖会损害全身的血管和神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然而,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治疗,就完全可以与糖尿病和谐共处。
糖尿病为什么越来越多?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人数逐年增加。饮食过于精细、缺乏运动、肥胖、长期压力大,都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超过10%,而糖尿病前期人群更是庞大。这意味着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已经是糖尿病患者,另外有3至4人处在糖尿病的高风险阶段。糖尿病不仅威胁个体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糖尿病的“危险信号”
糖尿病早期常常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很多人被称为“隐形糖人”。但有些迹象可以引起警觉:
1.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这是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2.容易疲劳、乏力,注意力下降。
3.伤口愈合缓慢、容易感染。
4.视物模糊,视力下降。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尤其是有肥胖、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因素,应尽早到医院检查血糖。
糖尿病如何防?
糖尿病的预防重点在于生活方式干预,尤其是针对高危人群。
管住嘴:饮食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应减少高糖食物和含糖饮料,少吃油炸食品和精制碳水,多吃蔬菜、水果(选择低糖的)、全谷物和优质蛋白。控制总热量,避免暴饮暴食。
迈开腿:规律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体重和血糖。推荐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腰围比单纯控制体重更重要。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都会加速血管损害,使糖尿病风险显著增加。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或有家族史和肥胖的人群,应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如何治?
糖尿病治疗的核心目标是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健康生活方式:即使已经确诊糖尿病,合理饮食和运动仍然是基础治疗,不能因为服药就忽视。
药物治疗:常用的口服药包括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部分患者需要胰岛素治疗。药物选择需根据血糖水平、并发症和个体情况由医生决定。
血糖监测:患者应学会自我监测血糖,了解饮食、运动、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常用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个体化管理:糖尿病治疗没有“一刀切”,每位患者的目标应个体化。一般来说,大多数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但对于老年人或合并严重疾病者,过度降糖可能有风险,需要个体评估。
糖尿病并发症不可忽视
长期血糖升高会导致全身血管和神经损害,常见并发症包括:
1.大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
2.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
3.足部病变:糖尿病足是致残率极高的并发症,需格外警惕。
因此,糖尿病管理不仅是控糖,还需要控制血压、血脂,保护心、脑、肾。
医师的叮嘱
1.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但并不意味着“绝望”,科学管理可以让患者像健康人一样生活。
2.管理糖尿病需要“三驾马车”: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治疗,缺一不可。
3.自我管理与医生指导同样重要。患者要主动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遵循医嘱,定期复诊。
4.心态要积极。过度紧张和焦虑不仅无益,还可能影响血糖波动。
总之,“糖人的生活经”不只是对糖尿病患者的提醒,更是对每个人的健康警钟。糖尿病可防可控,不论是预防还是治疗,都离不开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医学干预。作为医生,我希望更多的人能重视血糖管理,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让糖尿病不再成为影响幸福生活的“隐形杀手”。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