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朝玺  单位:成都市青白江区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2
357

治未病概念属于中医范畴,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近年来,我国中医在“治未病”上发挥显著优势,具有中药、推拿、针灸、拔罐等多种手段,其中推拿、拔罐为大多数人所知晓,其因舒适度高、操作安全等特点被人群广泛介绍,但多局限于“未病先防”,也就是亚健康群的常规保养,而针、灸则不仅对“未病先防”有着更短、频、快的治疗效果,对于既病防变、病愈防复两方面更具有高效的治疗结局。下面就具体讲讲,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医理念中,人体遍布经络系统,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在人体中发挥调控作用。《黄帝内经》记载:“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因此,通过观察、触摸体表皮肤、肌肉等发生的变化,如局部发红、丘疹、触及结节等,结合舌苔、脉象,即可判断出人体的内在变化。针刺与艾灸都是激发经气、使经络调节的手段。针刺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指用特制针具刺激人体特定部位,达到调节生理机能的效果。举个针刺治未病的例子,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牙痛的时候,起初只有一点点痛,肿胀后以至于无法进食,我们在牙痛初起的时候可以在合谷穴上针刺,防止其发展成后面的肿胀、影响进食。艾灸的作用机制与针刺存在相似之处,主要通过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燃烧艾条或艾柱,用产生的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的部位。

针刺与艾灸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针刺可通过机械作用直接作用于相应的穴位或部位,达到所需深度,对经络进行调节;而艾灸虽然无法像针刺一样迅速的达到作用深度,但其可通过药物(如艾草等)的燃烧产生的热能及药能,透过皮肤,沿药物归经达到所需病位处,因此,在治未病时,针与灸相结合,更能快速、有效、准确的沿经络网达到所病之处,从而调节气血,减轻病症,使机体恢复健康。

中医“冬病夏治”的思想是“治未病”思想的又一种哲学智慧的重要体现,它并非简单的对症治疗,而是一种着眼于整体、顺应自然规律的“体质调理”和“根本治疗”。通过针刺与艾灸的有机结合,在天地阳气最旺的时节,精准地为人体的虚弱之处补充阳气,驱除病根,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那什么是“冬病夏治”呢?“冬病”:通常指在冬季寒冷时节容易发作或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其核心病机是人体阳气不足,寒邪内伏。“夏治”:夏季,尤其是三伏天,是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此时人体腠理(毛孔)开泄,气血充盈于体表。利用自然界鼎盛的阳气,作为辅助治疗的强大外力,在人体毛孔张开的盛夏,更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体内病邪的排出。此时进行治疗,可以最有效地温补人体的阳气,将深伏于体内(骨、关节、脏腑)的寒湿之邪一举驱散。比如,我们很多人都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此病多属中医“哮病”、“喘证”范畴,病机多为肺、脾、肾三脏阳气亏虚,导致津液运化失常,聚而成痰(“伏痰”),潜伏于肺。冬季感寒则引动伏痰,气道痉挛,发为咳喘,我们在夏季温补肺、脾、肾之阳,散寒涤痰,以杜绝冬季发病之根,可于肺俞、定喘、膏肓俞三穴在三伏天进行温针灸,在配以针刺脾俞、肾俞(温补脾肾,培土生金)、足三里(健运脾胃,扶助正气)、大椎(诸阳之会,总督一身阳气),可使冬季的哮喘病发作减轻或不发作。

总的来说,针刺和艾灸是治未病的两种主要方式,通常将两者结合,针刺与艾灸相辅相成,在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病愈防复中发挥显著效果。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科普能提高大众对中医“治未病”的认识,以及针、灸在“治未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在遇到问题时,需及时就医,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要盲目的自行进行相关操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