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柳  单位:资阳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2
62

多动症(ADHD)核心特征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但并非所有患者都有明显多动行为。注意缺陷型ADHD(原称ADD),以持续注意力不集中为主,多动/冲动症状不明显,常因“安静”表象被忽视,导致诊断和干预延误。本文旨在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科学识别并提供有效支持。

一、病理机制与核心表现

注意缺陷型ADHD的本质是大脑前额叶皮质发育迟缓,导致执行功能缺陷。诊断需满足以下标准:症状持续≥6个月,跨家庭和学校两个场景,并造成功能损害。其核心表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注意力异常:在低趣味任务(如课堂、作业)中易被声音、光影干扰,注意力转移不受控;作业或考试中频繁漏题、抄错数字,这并非主观马虎,而是细节聚焦障碍的病理表现。

2.执行功能弱:物品存放混乱,复杂任务(如周末作业规划)易拖延;难以记住多步指令,常忘交作业、带文具;面对任务需反复催促,因为大脑“调动认知资源”的能力不足。

3.高负荷任务回避:本能逃避需持续脑力的活动,因注意力调控缺失感“力不从心”。

4.情绪社交问题:因“心不在焉”被误解为“态度差”,致社交孤立、低自尊;约30%合并焦虑。

二、为何容易被漏诊?

1. 症状隐蔽:以“安静走神”“学业低效”为主,易归为“性格内向”“学习态度差”;学业差者可能误判为“智力迟缓”。

2.年龄与性别差异:低龄期症状易掩盖;该亚型女孩占比60%-70%,就诊率仅为男孩1/3。

3.认知偏差:家长、教师将症状归因于“意志力弱”“不努力”,忽视神经生物学本质,未及时启动专业评估。

三、科学识别:从预警到确诊

(一)警惕信号

儿童持续(≥6个月)出现以下表现需警惕:做事有始无终;物品频繁丢失或杂乱;听指令“听而不闻”;简单任务极度拖拉;学业反复出现细节错误。

(二)规范评估

需转诊儿童精神科/发育行为儿科,通过四步确诊:

①病史采集(追溯症状起始时间,排查家族史,ADHD 遗传度 70%-80%);

②量表评估(家长填Conners量表、教师填SDQ 量表);

③行为观察(医生观察任务执行、注意力表现);

④鉴别诊断(排除焦虑症、睡眠障碍、癫痫、甲状腺异常等)。

(三)诊断标准(符合DSM-5)

需同时满足5项:①注意缺陷症状≥6项且持续6个月,与发育水平不符;②12岁前起病;③损害涉及2个及以上场景;④存在社交或学业损害;⑤排除其他疾病及药物副作用。

四、综合干预策略:药物与行为并重

以 “改善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为目标,采用个体化方案:

1.药物治疗(中重度核心手段):一线药物为哌甲酯(优先长效制剂)、托莫西汀,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改善注意力;从最小剂量起始,每1-2月随访监测疗效及副作用(食欲下降、睡眠紊乱),不可单独依赖药物。

2.行为与环境干预:①行为疗法:用奖励机制强化积极行为,训练时间管理、任务规划能力;②家庭支持:家长理解疾病本质,避免责骂,固定作息与物品存放,拆分复杂任务(如“写作文→列提纲→写段落”);③学校干预: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延长考试时间 20%-30%、提供书面指令、安排靠前座位;④认知与运动训练:结合专注力、感统训练,每日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跑步、跳绳)。

3.生活方式管理:保证8-10小时睡眠,增加Omega-3摄入(深海鱼、坚果),限制电子产品使用;孕期避免吸烟、饮酒,减少发病风险。

五、走出误区,正确认识ADHD

ADHD有明确神经生物学基础,不是“教养失败”或“懒惰”。注意缺陷型功能损害显著,且因隐匿性危害更大。“长大就好了”是误区,早期干预可改善长期预后。综合治疗有效,约70%患儿对规范治疗反应良好。

结语

打破 “ADHD = 多动” 的刻板印象,关注 “安静却认知挣扎” 的儿童。通过家庭、学校与医疗团队协同,落实 “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为孩子提供支持,助力其融入学习与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