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两种慢性疾病,很多家庭在照护时,常因“想当然”或“听经验”走进误区,反而让病情控制变难。其实慢病护理不用“瞎琢磨”,避开这些常见误区,就能让照护更省心、病情更稳定。
用药误区:别让“好心”耽误病情
1.高血压:“头晕了才吃药,不晕就停”。很多高血压老人觉得“没症状就没病”,血压高时吃两片药,头不晕了就偷偷停药,但高血压的危害藏在“无症状”里——哪怕不头晕,持续的高压也会悄悄损伤血管、心脏和肾脏。降压药必须每天按时吃,哪怕血压正常也不能停,这是为了让血压保持稳定。如果觉得头晕、乏力,先测血压,再找医生调药,千万别自己改剂量或停药。
2.糖尿病:“血糖正常就停药,偏方比药管用”。有些糖尿病老人看到血糖化验单上的数字正常了,就觉得“病好了”,立马把降糖药或胰岛素停了;药是“维修工具”,停了药血糖很快会反弹。降糖药和胰岛素要遵医嘱用,血糖正常是药物控制的结果,不是“病好了”。偏方没有科学依据,别拿身体当“试验田”,真要调整方案,必须找医生。
监测误区:别让“假数据”误导判断
1.测血压:“随便找个时间,坐着躺着都能测”。不少照护者给老人测血压时,要么刚让老人爬完楼梯就测,要么让老人躺着、袖带绑在胳膊上就完事,结果每次测的数字都不一样。其实测血压有“3个固定”:固定时间(比如每天早上起床后、晚上睡前)、固定姿势(坐在椅子上,后背靠紧、胳膊放在桌上,和心脏齐平)、固定袖带位置(袖带下缘离肘窝2指,别勒太紧或太松)。测血压前让老人安静坐5分钟,不说话、不玩手机,袖带要和心脏在同一高度,连续测2次,取平均值,这样的数据才准。
2.测血糖:“只测空腹,餐后不用管”。很多糖尿病老人只习惯早上空腹测血糖,觉得“空腹正常就没事”,却不知道餐后血糖高更危险——餐后血糖高会加速血管老化,容易引发心梗、中风。每周至少测2次空腹血糖(早上没吃饭前)和2次餐后2小时血糖(吃完第一口饭开始算时间),把数据记下来,复诊时给医生看。
生活方式误区:别把“好习惯”做成“坏事”
1.饮食:高血压“完全不吃盐”,糖尿病“完全不吃糖”。不少照护者觉得,高血压就得“无盐饮食”,做饭时一点盐都不放,结果老人吃不下饭,还出现了乏力、头晕的症状——身体缺盐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反而影响血压稳定。还有糖尿病老人,觉得“所有甜的都不能碰”,连水果、红薯都不敢吃,结果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正确做法:高血压老人每天吃盐不超过5克,可以用酱油、醋、葱蒜调味,别完全无盐;糖尿病老人不是“不能吃糖”,而是要控制总量,主食里加一半杂粮(比如玉米、燕麦),比完全不吃甜的更健康。
2.运动:“越动越好”,或“不敢动”。有些老人觉得“运动能降压降糖,越动越好”,早上天不亮就去爬楼梯、跳广场舞,结果运动后血压飙升。其实,高血压老人适合慢节奏运动,比如每天早上或傍晚散步30分钟,别做低头、弯腰、用力的动作(比如搬重物、快速爬楼);糖尿病老人可以选饭后1小时散步,或打太极,避免空腹运动(容易低血糖),运动时带块糖,万一头晕、出冷汗,赶紧吃一块。
照护认知误区:别让“过度”或“忽视”拖后腿
1.“老人年纪大,啥都替他做”。有些照护者觉得“老人身体不好,少动少累”,吃饭、穿衣、走路都帮老人包办,结果老人肌肉越来越少,免疫力下降,甚至连自己走路都费劲。其实只要老人身体允许,能自己做的事尽量让他自己做,比如自己吃饭、穿衣服、慢慢散步,这样既能锻炼肌肉,还能让老人有成就感。
2.“只盯着身体,不管情绪”。很多照护者只关注老人的血压、血糖数值,却没注意老人的情绪变化——老人得了慢病后,容易觉得“自己是累赘”,变得焦虑、抑郁,而情绪不好会让血压、血糖更难控制。因此,照护时多和老人聊天,问问他的想法,别总说“你要听话吃药”,可以说“今天天气好,咱们去公园走走吧”;如果老人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及时找医生或心理医生聊聊,情绪好了,慢病管理会更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