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9耳朵,作为我们感知声音的重要器官,一旦出现问题,将对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且危害不容小觑的耳部疾病,尤其在儿童群体中发病率较高。了解其治疗与防护知识,对及时控制病情、保护听力至关重要。
一、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成因与症状
1.发病原因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这些细菌通常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咽鼓管是连接中耳和鼻咽部的管道,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感冒、流感期间,鼻咽部的细菌容易通过咽鼓管逆行进入中耳,引发感染。儿童的咽鼓管相对成人短、平、宽,这使得细菌更容易进入中耳,所以儿童成为该病的高发人群。此外,擤鼻涕方法不当、游泳时污水入耳、挖耳损伤耳道等,也可能导致细菌侵入中耳,诱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2.典型症状
疾病初期,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耳痛症状,这种疼痛多为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在吞咽、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剧。随着病情发展,炎症刺激导致中耳腔内积液,患者会感到耳内闷胀,听力逐渐下降,出现耳鸣症状,如耳内嗡嗡声或轰鸣声。当病情进展到化脓阶段,中耳腔内的脓液增多,压力增大,鼓膜破裂穿孔后,脓液流出,耳痛和耳闷症状可有所缓解,但听力下降依然存在。同时,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畏寒、乏力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因耳部不适出现哭闹、抓耳、拒食等表现。
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治疗手段。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药物,医生通常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可能的致病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能够有效杀灭中耳腔内的细菌,控制炎症发展。一般来说,抗生素治疗疗程为7-10天,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即使症状缓解也不能自行停药,以免病情反复。
除了抗生素,局部用药也不可或缺。在鼓膜穿孔前,可使用2%酚甘油滴耳,以缓解耳部疼痛;鼓膜穿孔后,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将外耳道内的脓液、分泌物等彻底清除,然后滴入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直接作用于中耳腔,增强杀菌效果。滴耳时,患者可侧卧,患耳朝上,将药液滴入耳道后,轻轻按压耳屏,使药液更好地进入中耳腔,保持侧卧姿势5-10分钟。
2.手术治疗
对于少数病情严重、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鼓膜切开术适用于鼓膜穿孔前,中耳腔内积脓较多,压力过大,药物治疗无法缓解症状的情况。通过切开鼓膜,排出中耳腔内的脓液,降低压力,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消退。鼓膜修补术则用于鼓膜穿孔长期不愈合的患者,通过手术修复破损的鼓膜,恢复中耳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提高听力。
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防护措施
1.预防感染
增强自身抵抗力是预防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关键。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在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外出时佩戴口罩,减少感染机会。同时,要注意正确擤鼻涕的方法,应压住一侧鼻翼,轻轻擤出另一侧鼻腔内的分泌物,避免同时捏住双侧鼻翼用力擤鼻,防止鼻涕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2.注意耳部卫生
保持耳部清洁干燥至关重要。避免用尖锐的物品挖耳,防止损伤耳道皮肤和鼓膜,破坏耳部的防御屏障。游泳时,可佩戴耳塞,防止污水进入耳道;游泳后,及时将耳道内的水分清理干净,可采用单脚跳跃、侧头轻拉耳廓等方法促进水分排出。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观察其耳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3.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积极治疗鼻腔、鼻窦、咽部的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等,这些部位的炎症容易蔓延至中耳,引发中耳炎。及时控制相关疾病,减少炎症扩散的风险,有助于预防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生。
了解其治疗与防护知识,在疾病发生时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有效减轻症状,促进康复,保护我们的耳部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