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茜楠  单位:缙云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31
4

夏天一到,防晒霜、遮阳伞、冰袖乃至脸基尼都成了人们出行“标配”。毕竟,晒伤、晒黑、色斑、皮肤老化甚至皮肤癌的风险,都和过度日晒脱不了干系。但你知道吗?过度防晒可能悄悄埋下另一个健康隐患,即骨质疏松。2023年杭州一位年轻女士因格外注重防晒导致骨质疏松,在一次咳嗽中将肋骨咳断。下面我们就来解析:过度防晒真的合适吗?

被防晒“挡住”的,不只是紫外线

紫外线是一把“双刃剑”:过量的紫外线(尤其是UVB)会破坏皮肤细胞DNA,增加皮肤癌风险,这也是我们强调防晒的核心原因。但与此同时,UVB也是“免费的维生素D加工厂”——皮肤下的7-脱氢胆固醇,在阳光照射下会转化为维生素D的前体,再经过肾脏的加工,最终变成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

这种“阳光维生素”有多重要?

它是钙的“搬运工”:没有足够的维生素D,肠道对钙的吸收率会从30%~40%骤降到10%~15%。就像工厂里的原料运不进车间,再充足的钙(天天喝牛奶、吃钙片)也无法被骨骼“吸收”。久而久之,骨骼就会因“缺钙”变得脆弱。

从维生素D缺乏到骨质疏松,只隔一步“过度防晒”

骨质疏松的本质是“骨吸收”超过“骨形成”。骨骼里的钙不断流失,导致骨密度下降、骨骼变脆,轻轻一碰就可能骨折。而维生素D缺乏,正是这个过程的“中介商”。 我们的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效率,和日晒时间、暴露面积、皮肤厚度、季节、纬度密切相关。每天暴露面部、手臂等部位在阳光下照射10~20分钟,就能满足成年人一天的维生素D需求。但如果长期“全副武装”——出门必涂防晒霜、戴脸基尼、戴遮阳帽、穿长袖长裤,甚至在室内也拉着厚窗帘,皮肤几乎没有机会接触阳光,皮肤维生素D的合成自然会“断供”。

更麻烦的是,维生素D很难从食物中补充:天然食物中,只有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蛋黄、动物肝脏等少数食材含有少量维生素D,远低于成年人每天10微克的推荐量。若是“日晒合成”这条路被堵,很容易就陷入维生素D缺乏的泥潭。 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人群中,骨质疏松的风险会增加30%以上,尤其是中老年人、绝经后女性和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日晒不足,若再叠加过度防晒,骨密度下降的速度可能更快。

科学防晒:别让“保护”变成“伤害”

我们不是要否定防晒的重要性,而是要避免“矫枉过正”。如何平衡防晒与骨骼健康,关键在“适度”二字。

1.每天留点“阳光时间”。选择紫外线强度较低的时段(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露出面部、手臂、小腿等部位,不涂防晒霜,接受阳光照射10~20分钟。注意:不必追求“晒黑”,短时间温和日晒即可,避免晒伤。

2.别把防晒“贯彻到底”。日常通勤、室内活动可选择SPF15~30的防晒霜,或用遮阳伞、帽子等物理防晒,不必全身覆盖; 长时间户外活动(如爬山、海滩)再用高倍防晒霜(SPF50+),但记得活动间隙找阴凉处,让皮肤短暂接触阳光。

3.高危人群主动“补”。足不出户的老人、长期室内工作者、严格素食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每天400-600国际单位);定期体检时查一下“血清25-羟维生素D”,低于20ng/ml就提示缺乏,需要及时就医干预。

4.搭配“护骨”好习惯。多吃含钙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瘦肉),为骨骼提供“原料”;每周3次负重运动(快走、慢跑、跳绳),刺激骨骼生长,把钙“锁”在骨头里。

结语

防晒是为了健康,别让它偷走骨骼的“硬度”。与其在“捂得严严实实”和“晒出斑”之间走极端,不如找到平衡:给皮肤一点阳光,给骨骼一点保护,让健康防线既防得住紫外线,也留得住骨密度。毕竟,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极端取舍,而是张弛有度的智慧。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15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7-22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
2025-06-27
来源:肇庆市高要区...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