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肛瘘术后伤口疼痛、愈合慢是很多患者的困扰,甚至有人因护理不当导致伤口感染、延期愈合。其实,肛瘘术后伤口护理有明确的规范流程,只要掌握正确的清洁、换药、饮食和活动方法,就能有效缓解疼痛、降低感染风险,让伤口顺利愈合。
了解:术后疼痛为何难以缓解?
肛瘘手术多为开放性伤口,肛门周围神经丰富且每天需排便,这两个特点决定了术后疼痛易反复、愈合周期较长。
从疼痛原因来看,主要有三个关键点。一是伤口本身刺激,手术会损伤肛门周围皮肤、肌肉和神经,术后伤口水肿、炎症反应会直接引发疼痛,尤其在活动或触碰时加重。二是排便刺激,每次排便会摩擦伤口,粪便中的细菌还可能污染伤口,导致疼痛叠加感染风险。三是护理不当,比如清洁不彻底、换药时操作粗暴,或过早剧烈活动,都会延长疼痛时间、延缓愈合。
核心护理:分为四个步骤,缓解疼痛促愈合
肛瘘术后护理的核心是“清洁防感染、保护减刺激”,按以下4个步骤规范操作,能最大程度减轻疼痛、加速伤口愈合。
1.清洁:每天2次坐浴,排便后必冲洗
清洁是预防感染的第一步,也是缓解疼痛的关键。术后前3天建议每天坐浴2次,每次15-20分钟,可选用温水或医生开具的中药坐浴液,水温控制在38-40℃,既能清洁伤口,又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排便后必须冲洗伤口,避免粪便残留。可使用流动温水轻柔冲洗肛门,冲洗后用无菌纱布轻轻蘸干伤口,注意不要用力擦拭,以免摩擦伤口加重疼痛。
2.换药:按“清洁-消毒-上药”流程,动作要轻柔
换药需在清洁后进行,建议每天1次,具体频率遵医嘱。先戴无菌手套,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拭伤口及周围皮肤,去除残留分泌物;再用碘伏棉签从伤口中心向外螺旋式消毒,消毒范围覆盖伤口周围5厘米区域;最后将医生开具的药膏均匀涂抹在无菌纱布上,轻轻覆盖在伤口上,用胶布固定。
换药时动作一定要轻柔,避免拉扯伤口。若伤口有引流条,需按医生指导更换,不要自行增减或拔除,以免影响分泌物排出导致感染。
3.排便:3个技巧减少刺激,避免便秘
排便对术后伤口影响极大,需通过3个技巧减少刺激。一是调整饮食防便秘,术后前1周以流质、半流质食物为主,之后逐渐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辛辣、油炸食物,减少便秘概率。
二是控制排便时间,每次排便不超过5分钟,避免久蹲,可在马桶旁放个小板凳,双脚踩在凳子上,减轻肛门压力,减少伤口摩擦。三是排便后及时处理,如前文所述,排便后立即冲洗、坐浴,避免粪便长时间刺激伤口。
4.活动:术后1周少动,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
术后早期过度活动会加重伤口水肿和疼痛,甚至导致伤口裂开。术后1周内建议卧床休息,可适当在室内缓慢走动,避免久坐、久站或弯腰动作;术后2-4周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散步,但要避免跑步、跳跃、骑自行车等剧烈运动;术后1个月内禁止重体力劳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常见误区:3个错误做法要避开
很多患者因护理误区延长愈合时间,以下3个错误做法一定要避开。
误区一:怕疼不敢排便
刻意忍便会导致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反而加重便秘,下次排便时更痛。即使疼痛也要按时排便,可提前通过坐浴放松肛门,减轻排便时的不适。
误区二:频繁清洁伤口
部分患者认为清洁越勤越好,每天坐浴3-4次,或用酒精、肥皂清洁伤口,反而会破坏肛门周围正常菌群,刺激伤口黏膜,导致干燥、疼痛加重。按“每天2次坐浴、排便后冲洗”的频率即可,无需过度清洁。
误区三:过早恢复正常饮食
术后立即吃辛辣、油腻或粗纤维过多的食物,容易引发便秘或腹泻,两种情况都会刺激伤口。需按“流质-半流质-软食-正常饮食”的顺序逐步过渡,给肠道和伤口适应时间。
结论
肛瘘术后伤口疼痛并不可怕,只要遵循规范护理方法,避开常见误区,多数患者术后2-4周伤口可基本愈合,1-2个月恢复正常。若护理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咨询医生,切勿自行处理,这样才能让伤口顺利愈合,尽早摆脱疼痛困扰。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