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夏季高温多雨,蚊虫活动频繁,登革热作为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其传播风险显著上升。这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剧烈头痛、肌肉关节疼痛及皮疹,严重时可引发出血、休克甚至多器官衰竭。
一、登革热传播的核心环节:蚊虫与积水
登革热的传播链条清晰:感染者血液中的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蚊体内,经8-10天繁殖后,带毒蚊虫再次叮咬健康人即可完成传播。其中,伊蚊的滋生高度依赖静止的清洁水体,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雨水桶等处的积水。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在我国25个省份广泛分布,其产卵地仅需硬币大小的水体即可满足需求。
典型案例:2024年某社区暴发登革热疫情,溯源发现首例病例家中的天台积水桶未加盖,滋生大量伊蚊幼虫。经环境整治后,疫情迅速得到控制。
二、家庭防蚊的五大漏洞与修复方案
漏洞1:隐性积水容器未清理
风险点:花盆托盘、饮水机水槽、空调冷凝水管等易被忽视的积水处,成为蚊虫“老窝”。
修复方案:
每周检查并倾倒所有容器积水,包括宠物水碗、花瓶等,建议每2-3天换水一次。
对无法清除的积水(如地下室、排水沟),投放苏云金杆菌等生物杀虫剂,或使用双硫磷缓释剂持续灭蚊幼虫。
水养植物改为土培,或每周彻底换水并清洗根部。
漏洞2:物理防护措施缺失
风险点:未安装纱窗、纱门,或蚊帐破损,导致蚊虫夜间入侵。
修复方案:
家庭门窗安装孔径≤0.6毫米的金属纱网,阻挡伊蚊进入。
睡眠时使用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如氯菊酯浸泡蚊帐),尤其保护婴幼儿、孕妇等高危人群。
外出时穿着浅色长袖衣物,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蚊剂,每4小时补涂一次。
漏洞3:化学防蚊使用不当
风险点:蚊香、杀虫剂使用过量或通风不足,可能引发呼吸道刺激;驱蚊液误涂儿童手部导致误食。
修复方案:
室内使用电蚊香液或盘香时,保持通风,避免长时间密闭空间使用。
外出前20分钟在衣物外表面喷洒0.5%氯菊酯驱蚊剂,其长效防护效果可持续数周。
2月龄以下婴儿禁用化学驱蚊剂,建议使用物理防蚊(如安装蚊帐、穿防蚊衣)。
漏洞4:环境治理不彻底
风险点:庭院杂物堆积、垃圾未密封,为蚊虫提供栖息地。
修复方案:
清理庭院废弃轮胎、罐头盒等容器,避免积水。
垃圾袋密封存放,每日清理,减少蚊虫孳生。
疏通屋顶排水沟,修复漏水管道,防止雨水积聚。
漏洞5:高危时段外出未防护
风险点:伊蚊活动高峰期(清晨/傍晚)外出,增加暴露风险。
修复方案:
避免在日出后1小时及日落前1小时外出,如需活动,选择通风开阔区域,远离草丛、灌木丛。
前往东南亚等登革热流行区时,提前准备防蚊装备,入住酒店后检查房间有无蚊虫,使用电蚊拍清除残留蚊虫。
三、登革热的早期识别与就医提示
登革热的潜伏期为3-14天,典型症状包括:
1、突发高热:体温迅速升至39℃以上,持续5-7天。
2、三痛症状: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类似骨折痛)。
3、皮疹:病程第3-6天出现,从躯干向四肢蔓延,可能伴有点状出血。
4、出血倾向: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等。
就医警示:若退热后病情恶化(如持续呕吐、腹痛、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警惕重症登革热风险。医生将通过血常规、NS1抗原检测等确诊,治疗以补液、退热、休息为主,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加重出血的药物。
四、科学认知:登革热防控的三大误区
误区1:“登革热会人传人”
真相:登革热仅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但二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可能引发重症,需格外警惕。
误区2:“城市无蚊虫,无需防蚊”
真相: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于城乡,甚至高层住宅的天台、绿化带均可滋生。2024年某城市中心区因天台积水桶未清理,导致局部疫情暴发。
误区3:“驱蚊手环可替代驱蚊剂”
真相:驱蚊手环的有效成分浓度较低,防护范围有限,需配合驱蚊液使用。
五、结语:防蚊无小事,健康共守护
登革热的防控需个人、家庭与社区协同行动。通过清除积水、完善物理防护、科学使用化学防蚊产品,可阻断蚊虫滋生链条;早期识别症状、及时就医,能显著降低重症风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