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银  单位: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9
775

手术室,这个被白色笼罩的神秘空间,是现代医学中拯救生命、修复创伤的核心场所。每当患者被推进手术室的那一刻,一场与时间赛跑、与疾病抗争的战役便悄然打响。而在这场战役中,无菌环境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感染:手术中的“隐形杀手”

手术的本质是通过对人体组织的切开、修复或替换来治疗疾病,但这一过程也必然伴随着创口的暴露。正常情况下,人体皮肤是抵御外界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但手术切口破坏了这道屏障,使内部组织直接暴露于空气中。此时,若手术环境存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它们便会趁虚而入,在伤口处定植、繁殖,引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

SSI的危害不容小觑。轻者可能导致伤口红肿、疼痛、延迟愈合,增加患者痛苦和住院时间;重者可能引发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约发生数千万例SSI,其中部分病例直接导致死亡。即使在现代医疗条件下,SSI仍是术后并发症的主要类型之一,其发生率与手术类型、患者体质及无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二、无菌技术的历史演进:从“经验”到“科学”

手术室无菌观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人类与感染斗争数百年经验的总结。19世纪前,手术死亡率极高,术后感染是主要原因。当时,医生甚至穿着沾满血迹的手术服进行操作,认为“脏环境”能增强免疫力——这种荒谬的观念直到李斯特(Joseph Lister)的出现才被彻底颠覆。

1865年,李斯特受巴斯德微生物理论启发,首次在手术中使用石炭酸(苯酚)消毒伤口,并将手术器械浸泡在消毒液中。这一创新使截肢手术死亡率从46%骤降至15%,开创了抗菌手术的先河。随后,随着无菌手套、口罩、手术衣的普及,以及层流手术室、高压蒸汽灭菌等技术的发明,手术室逐渐演变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无菌堡垒”。

三、无菌环境的构建:多层次防御体系

现代手术室的无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空间设计、设备配置、人员操作等多个环节,形成“物理屏障+行为规范”的双重防御:

空间设计:层流净化系统

手术室通常采用垂直层流或水平层流设计,通过高效过滤器持续净化空气,将尘埃粒子(包括微生物)浓度控制在极低水平。例如,百级层流手术室的空气洁净度可达ISO 5级,每立方米空气中≥0.5μm的颗粒数不超过3520个,远低于普通环境。

人员管理:从“头”到“脚”的全副武装

手术团队需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口罩、帽子,甚至护目镜,确保皮肤、毛发等潜在污染源被完全隔离。进入手术室前,必须通过风淋室去除附着在衣物上的灰尘,并严格遵守“无菌区域”规则(如不可触碰未消毒物品)。

物品灭菌:高温高压与低温等离子

手术器械、敷料等需经过严格灭菌处理。传统方法为高压蒸汽灭菌(121℃维持15-30分钟),可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对不耐高温的物品(如内窥镜),则采用环氧乙烷气体或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技术。

手术流程:从“刷手”到“铺单”的细节控

术前,医生需用抗菌皂进行外科手消毒,并用消毒液揉搓双手5分钟,确保指甲缝、腕部等死角无残留细菌。术中,通过无菌手术单覆盖患者非手术区域,仅暴露切口周围有限范围,减少污染风险。

四、无菌的“代价”与平衡:过度清洁的争议

尽管无菌环境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但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过度无菌可能破坏人体微生物平衡”的观点。例如,新生儿接触母亲产道微生物被认为能降低过敏风险,而完全无菌的剖宫产可能增加哮喘、湿疹等疾病发生率。然而,这种争议主要针对日常环境,在手术场景中,感染风险远高于微生物暴露的潜在益处,因此无菌原则仍不可动摇。

五、未来展望:智能技术与无菌管理的融合

随着科技发展,手术室无菌管理正迈向智能化。例如:

物联网传感器可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温湿度,并在出现异常时自动报警;

紫外线消毒机器人能在夜间自主完成手术室全面消杀;

3D打印无菌器械减少传统制造中的污染环节。

这些创新将进一步降低SSI发生率,为患者安全保驾护航。

结语:无菌,是医学对生命的敬畏

手术室的无菌要求,看似严苛,实则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每一次精准的切割、每一针细致的缝合,都建立在“无菌”这一基石之上。它不仅是医学技术的体现,更是人类对抗疾病、追求健康的永恒承诺。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