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洁  单位:蓬安县人民医院感染科  发布时间:2025-10-21
599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当家人确诊结核病后,科学的家庭护理不仅能帮助患者更快康复,还能有效阻断传染。但生活中,很多家庭在护理时容易陷入误区,反而增加健康风险。以下就为大家梳理常见误区及正确做法。

误区一:患者需“绝对隔离”,不能同处一室

不少家庭认为,结核病患者必须单独住一间密不透风的房间,甚至不让患者接触家人,这种过度隔离不仅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还可能因房间密闭导致病菌积聚。

正确做法:

优先选择通风良好的单间让患者居住,每天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借助空气流通稀释室内病菌;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需用纸巾捂住口鼻,用过的纸巾及时焚烧或密封丢弃;

与患者共处时,双方可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避免近距离(1 米内)长时间交谈;

患者的餐具、水杯等个人用品单独存放,使用后用沸水煮沸 10-15 分钟消毒,无需过度限制患者正常家庭活动。

误区二:大补特补能“加速康复”

部分家庭觉得患者生病后身体虚弱,会频繁给患者吃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如大量肉类、保健品等,反而可能增加患者肠胃负担,影响营养吸收。

正确做法:

遵循“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原则,每天保证鸡蛋、牛奶、瘦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摄入,同时搭配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和水果(如橙子、苹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及烟酒,减少对呼吸道和肠胃的刺激;

若患者有咯血症状,需暂时禁食过热、过硬食物,选择温凉、细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粥、烂面条),防止加重出血。

误区三:症状消失就“可以停药”

很多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1-2个月后,咳嗽、低热等症状缓解,就自行停药或减药,这是导致结核病复发、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抗结核治疗需足够疗程才能彻底杀灭病菌,过早停药会让残留病菌“卷土重来”。

正确做法:

严格遵医嘱服药,肺结核的标准治疗疗程通常为 6-8 个月,耐药结核病疗程更长(18-24 个月),即使症状消失,也需完成全疗程;

家人可协助患者制定服药计划表,每天固定时间提醒服药,避免漏服、错服;

定期陪患者到医院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肺部影像,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调整用药方案,不可自行更改。

误区四:忽视患者心理护理,只关注“身体康复”

结核病治疗周期长,且存在传染风险,患者容易出现焦虑、自卑、抑郁等情绪,若家人只关注身体护理,忽视心理状态,可能影响患者治疗积极性。

正确做法:

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其感受,给予情感支持,避免指责或歧视,让患者感受到家庭关爱;

鼓励患者适当参与轻松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看电影等,转移注意力,缓解不良情绪;

若患者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失眠、不愿与人交流等情况,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

误区五:家人无需做“预防检查”

有些家庭认为,只要做好患者护理就不会被传染,忽视自身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检查,尤其是老人、儿童、孕妇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

正确做法:

患者确诊后,家庭成员(尤其是密切接触者)应及时到医院做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或胸部CT检查,排查感染情况;

儿童、老人等易感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接种卡介苗(儿童)或定期体检,增强抵抗力;

家庭成员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如慢跑、瑜伽),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结核病并不可怕,科学的家庭护理是患者康复和阻断传染的关键。避免陷入护理误区,用正确的方法守护患者健康,同时做好家庭成员的自我防护,才能让家庭远离结核病的威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