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在骨科门诊中,会经常接诊到这样的患者:起初身体髋部偶尔出现轻微隐痛而没有引起重视,等到病情加重,出现了痛感加重,甚至连走路都变得困难,才引起重视去医院进行检查,最终被临床确诊为股骨头坏死,后悔晚矣。因此,了解股骨头坏死的发展过程、早期信号及干预方法,对保护髋关节健康至关重要。
从 “隐痛” 到 “瘫痪”:股骨头坏死的发展历程
股骨头坏死的病程大致可以分为四期,在发病过程中,每一阶段的临床症状及危害均不相同,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以防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加重。
一期(无症状或轻微隐痛期):此时股骨头因供血不足出现了骨细胞的少量死亡,但股
骨头的形态结构没有改变,患者仅出现髋部、大腿根部或臀部轻微隐痛,有时感觉到疼痛还
会消失。经长时间行走、劳累或遇天气变冷则又复发,休息后可以得到缓解。因为症状并不
明显,所以往往忽视了这个时期的骨性病变,简单认为是“肌肉劳损”或“关节炎”。
二期(疼痛加重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股骨头内部的骨小梁断裂,骨质开始形成连续
的小塌陷,患者的疼痛慢慢加重,从隐痛到钝痛,直到长时间站立、行走、上楼、下楼、爬
坡爬山的时候都感觉痛苦难忍,甚至坐凳子或躺床上休息也觉得不舒服了,在髋关节负重活
动后会出现少许受限的情况,比如弯曲大腿上下搭腿或下蹲的时候都不能顺利完成。
三期(功能障碍期):股骨头塌陷更严重,关节面不平,髋关节间隙狭窄。疼痛更厉害、
时间更久,走路明显跛行,两腿长度不一样(患侧腿短),髋关节活动范围非常小,不能正
常弯腰、转身,穿袜子、系鞋带都不太方便。
四期(瘫痪风险期):股骨头已经重度塌陷,髋关节完全坏死、缺损,髋关节间隙已完全消失,髋关节骨性粘连融合,会有因关节内压降低所致的轻度疼痛好转感。但髋关节完全丧失功能,不能行走,只能卧床或者坐轮椅,存在瘫痪的风险。
早发现:定期体检与症状监测
早发现股骨头坏死是治疗的关键。对于有长期饮酒史、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髋部有过创伤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体检项目可以包括髋关节的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X线检查可以初步观察股骨头的形态和结构变化,但对于早期的股骨头坏死可能不够敏感。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股骨头的骨质破坏情况。而MRI检查则是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的“金标准”,它能够在股骨头出现形态改变之前就发现骨细胞的坏死和水肿情况。
除了定期体检,患者自身也应密切关注身体症状。一旦出现髋部隐痛、疼痛加重、活动受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不要因为症状轻微而忽视,以免延误病情。
早干预: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
治疗股骨头坏死要根据病期,在早期进行干预,这样才能尽可能保留髋关节功能。 一期和二期(早期):此时股骨头没有明显塌陷,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去除病因:停用激素、戒酒;减少髋关节负重,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必要时使用双拐或手杖;口服药物:比如扩血管药、抗凝药等促进血液循环,补充钙及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高压氧治疗、体外冲击波治疗等促进骨组织修复。
一/二期(中期):股骨头出现塌陷但未见严重变形时,可以采用手术治疗,如髓芯减压术(通过钻孔减压缓解股骨头内的压力)、植骨术(将健康的骨组织植入股骨头)以及干细胞移植术(利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修复坏死骨组织),该类手术可以延缓病程发展,避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二/三期(晚期):当股骨头严重塌陷、髋关节功能完全丧失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替换受损的股骨头和髋臼,能快速缓解疼痛,恢复髋关节功能,让患者重新站立行走。如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非常成熟,术后患者大多能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总之,股骨头坏死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就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我们关注髋部健康,远离股骨头坏死的困扰。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