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兵  单位:津市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1
599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因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发系列症状,全球发病率约10%-20%。其核心病理机制为食管下括约肌(LES)功能障碍,导致胃酸、胃蛋白酶等反流物损伤食管黏膜,形成黏膜炎症、糜烂甚至溃疡。症状识别与诊断依据

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涉及消化、呼吸、耳鼻喉等多个系统,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客观检查综合判断。

1.典型症状

反流与烧心:胃内容物无意识反流至口腔或咽部,伴胸骨后烧灼感,餐后1小时、弯腰或平卧时加重。

胸痛:反流物刺激食管神经引发非心源性胸痛,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需与心绞痛鉴别。

吞咽困难:长期反流导致食管黏膜炎症、瘢痕狭窄,固体食物通过受阻,后期可累及液体食物。

2.食管外症状

呼吸道症状:反流物刺激气管引发咳嗽、哮喘,夜间加重,部分患者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表现。

咽喉部症状:胃酸腐蚀声带导致声音嘶哑、咽喉疼痛,长期反流可诱发慢性咽喉炎。

口腔症状:胃酸腐蚀牙釉质引发牙蚀症,表现为牙齿敏感、龋齿。

3.诊断流程

初步筛查:根据典型症状(如每周≥2次烧心/反流)作出临床诊断。

客观检查——

胃镜:观察食管黏膜炎症、溃疡及Barrett食管(癌前病变)的特征。

24小时食管pH监测:评估食管酸暴露时间,若pH<4的总时间占比>4%,提示病理性反流。

食管测压:检测LES压力及食管蠕动功能,辅助诊断动力障碍型GERD。

分级治疗策略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GERD治疗分为基础治疗、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三阶段。

1.基础治疗

饮食调整:避免高脂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巧克力、咖啡、浓茶及柑橘类水果,因其可降低LES压力。

体位管理: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减少夜间反流;餐后避免立即平卧,建议站立或坐位2-3小时。

体重控制:肥胖者腹压升高加重反流,通过合理饮食与运动将BMI维持在18.5-23.9kg/m²。

戒烟限酒:烟草与酒精可削弱LES功能,增加反流风险。

2.药物治疗

抑酸药——

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通过抑制H⁺-K⁺-ATP酶减少胃酸分泌,疗程8-12周,症状缓解后可按需或维持治疗。

H₂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适用于轻症或夜间酸突破患者,但长期疗效弱于PPI。

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增强LES张力,促进胃排空,与抑酸药联用可提高疗效。

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硫糖铝,覆盖食管黏膜表面,减少反流物损伤,适用于症状较轻者。

3.手术治疗

胃底折叠术:通过腹腔镜将胃底包裹食管下段,增强抗反流屏障,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食管裂孔疝者。

内镜治疗:如射频消融、抗反流黏膜切除术,创伤小但疗效有限,适用于轻度反流或拒绝手术者。

长期管理与并发症预防

GERD需长期随访,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以降低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风险。

1.定期复查

胃镜监测:Barrett食管患者每1-3年复查胃镜,若发现异型增生需内镜下切除。

症状评估:采用GERD-Q量表(包含烧心、反流、上腹痛等6项症状)量化病情,评分≥8分提示复发。

2.并发症管理

Barrett食管:确诊后需长期PPI维持治疗,并定期行放大内镜结合色素染色筛查早期癌变。

食管狭窄:内镜下球囊扩张可缓解吞咽困难,严重者需放置金属支架。

哮喘与慢性咳嗽:联合呼吸科治疗,采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控制气道炎症,PPI治疗需持续3个月以上。

3.心理干预

长期反流症状可导致焦虑、抑郁,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缓解心理压力,必要时联合抗抑郁药(如舍曲林)治疗。

特殊人群管理

妊娠期GERD:首选生活方式调整(如抬高床头、少食多餐),必要时使用铝碳酸镁、硫糖铝等黏膜保护剂,避免使用PPI(可能影响胎儿发育)。

老年GERD:合并症多、药物耐受性差,需警惕PPI导致的骨质疏松与肠道感染风险,建议定期监测骨密度与粪便钙卫蛋白。促动力药需慎用,避免诱发心律失常。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