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病,很多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胃胀、反酸、食欲下降等问题。现代医学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而中医则从整体出发,通过辨证施治,帮助改善体质、缓解症状,甚至延缓病变进展。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医在治疗萎缩性胃炎中的一些关键思路与方法。脾胃虚弱型:补脾益气,唤醒脾胃生机的秘诀
脾胃虚弱型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这类患者常表现为胃部隐隐作痛,空腹时疼痛加剧,进食后有所缓解,还伴有食欲不振、四肢乏力、大便溏薄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会导致运化功能失常,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针对这一证型,治疗上以补脾益气为主,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中药材配伍成方,如四君子汤,可起到健脾和胃、益气补中作用。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重饮食调理,多食用山药、小米、南瓜等健脾养胃的食物,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时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的运动,促进脾胃运化,唤醒脾胃生机,改善虚弱状态。
瘀血阻络型:活血化瘀,打通胃部经络之道
瘀血阻络型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部疼痛往往较为剧烈,疼痛部位固定,犹如针刺一般,尤其在夜间疼痛会加重,部分患者还可见到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中医认为,瘀血阻滞胃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在治疗上,需采用活血化瘀之法,常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具有活血通络功效的药物,搭配延胡索、五灵脂等行气止痛之品,疏通胃部经络,消散瘀血。除了药物治疗,患者可尝试艾灸中脘、足三里、血海等穴位,借助艾火的温热之力,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同时,日常饮食中可适量食用山楂、黑木耳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郁结加重气血瘀滞,逐步打通胃部经络之道,缓解疼痛症状。
肝胃不和型:疏肝理气,调和肝胃冲突的艺术
肝胃不和型萎缩性胃炎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患者常出现胃脘胀满疼痛,疼痛会随情绪波动而增减,伴有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还容易情绪烦躁、郁郁寡欢。
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就会导致肝胃不和。针对此证型,治疗关键在于疏肝理气,常用柴胡、白芍、枳壳、香附等药物,以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调和肝胃冲突。生活中,患者可多听舒缓的音乐,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等,调节情志,疏解肝气。按摩太冲穴、期门穴等肝经穴位,也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饮食上宜清淡,可适当食用佛手、陈皮等理气和胃的食材,避免食用易产气的豆类、薯类食物,减少胃脘胀满不适,通过多方面调理,恢复肝胃之间的和谐平衡。
胃阴不足型:滋养胃阴,缓解胃部燥热的智慧
胃阴不足型萎缩性胃炎患者,常感胃脘部隐隐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这是由于胃阴亏虚,胃失濡养,虚热内生所致。
中医治疗时注重滋养胃阴,常用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甘寒养阴之品,以益胃汤为代表方剂,缓解胃部燥热。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多饮用麦冬茶、石斛粥等滋阴润燥的饮品和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温燥的食物,以免加重胃阴损耗。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保持口腔和胃肠道湿润。
此外,可练习冥想,通过调节呼吸和放松身心,减少虚火内生。每晚睡前按摩腹部,促进胃肠蠕动,改善大便干结情况。通过在饮食、生活习惯和情志等多方面进行调理,补充胃阴,缓解胃部不适,让胃部重新得到阴液的滋养,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结语
中医讲究“治病求本”,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并非简单地使用一两种药物就能奏效,而是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辨证论治,结合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情绪状态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调理。希望今天的分享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也提醒大家,面对慢性疾病,坚持科学规范的治疗才是康复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