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跌倒是生活中看似普通的意外,却可能带来远超想象的伤害。尤其是对老年人、儿童、病人等群体,一次跌倒甚至可能改变生活轨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科学预防跌倒,以及跌倒后该如何正确应对。
跌倒,危害不容小觑
后果严重:跌倒可能导致软组织损伤、骨折(尤其是髋部、脊柱、手腕)、颅脑损伤,甚至危及生命。一次严重的跌倒,可能让之前的治疗成果付之东流,显著降低生活质量。
心理阴影:跌倒后,很多人会产生“跌倒恐惧症”,害怕再次跌倒,变得不敢活动、依赖他人,这反而会加速身体机能衰退,形成恶性循环。
经济负担:跌倒后的医疗、康复、护理费用,以及可能需要的家庭环境改造,都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
在我国,跌倒是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5%~15%的跌倒会造成脑部组织损伤、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头部外伤,甚至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
哪些人更容易跌倒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视力、听力、平衡感、肌肉力量减弱)、慢性病多、服用药物多。疾病恢复期患者:如手术后、中风后、骨折后,身体虚弱,平衡和协调能力尚未完全恢复。服用某些药物者:如降压药(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降糖药(可能引起低血糖)、安眠药、镇静药、某些止痛药等,可能影响意识、判断力或平衡。视力、听力不佳者:看不清障碍物,听不清警示。步态不稳或使用助行器者。有跌倒史者。穿不合脚的拖鞋、高跟鞋,走路时看手机,上下楼梯不扶扶手等,也容易诱发意外。
跌倒常发生在哪里
床边:上下床时,尤其是夜间起床如厕。卫生间/浴室:地面湿滑、无扶手、马桶过低。
走廊:光线昏暗、地面有杂物或不平、有门槛。楼梯:台阶陡峭、无扶手、光线不足。家中:散落的电线、地毯边缘翘起、杂物堆放、宠物乱跑。
如何有效预防跌倒
起床“三部曲”:醒后先躺30秒,坐起30秒,床边站立30秒,感觉无头晕再行走。避免突然改变体位。转身、弯腰、行走都要慢。
穿合脚、防滑的鞋子(避免拖鞋、高跟鞋、鞋底过滑或过硬的鞋子)。裤子长度合适,避免过长绊脚。家具尖角装防撞条,楼梯口装护栏。
保持地面干燥、整洁,及时清理水渍、油渍、杂物。固定好地毯边缘。电线收纳好。保持房间、走廊、卫生间光线充足,特别是夜间。床头备好随手可及的小夜灯。
按医嘱服药:了解所服药物的副作用,如有头晕、嗜睡等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或家属。定期检查视力、听力:佩戴合适的眼镜和助听器。感到头晕、乏力、不适时,或进行有风险的活动(如高处取物、洗澡)时,不要犹豫,及时呼叫护士、护工或家属协助!床边呼叫铃放在伸手可及处。
特别关注:卫生间安全
卫生间安装扶手:在马桶旁、淋浴/浴缸旁安装牢固的扶手。使用防滑垫:在淋浴区和门口放置防滑垫(确保粘贴牢固,边缘不翘起)。坐浴椅/洗澡凳:洗澡时建议使用防滑的洗澡凳。保持干燥:及时擦干地面水渍。
万一跌倒了别慌!这样处理更安全
跌倒后最忌讳“硬撑着起来”,错误的动作可能加重伤害: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先“自查”:保持倒地姿势,缓慢感受身体有无剧痛、麻木、活动受限(尤其髋部、腰部、头部),如果感觉疼痛剧烈或无法活动,尤其怀疑头部、颈部、背部、髋部受伤时,切勿移动,立即呼救或拨打120。轻微不适时:可先侧身,用手臂支撑慢慢坐起,休息片刻后再由他人搀扶站起,观察1~2天,若出现头晕、呕吐、伤口红肿等,及时就医。头部着地:即使当时无症状,也要密切观察72小时,一旦出现头痛、意识模糊、恶心呕吐,立即就诊(排除颅内出血)。
跌倒虽常见,但可防可控,只要我们多一份细心,做好环境排查和防护,就能让“隐形杀手”无机可乘。请务必重视跌倒风险,将预防措施融入日常生活细节中。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就从远离跌倒开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