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5高血压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慢性病,其危害不仅在于血压数值本身,更在于长期波动可能引发的心脑血管并发症。而科学护理是控制血压的关键。
日常护理“三要”原则
要规律监测血压,建立健康档案——血压波动具有隐蔽性,定期监测是掌握病情的核心手段。建议每日晨起后、服药前测量血压,记录数值并标注测量时间。若使用电子血压计,需确保袖带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测量前静坐5分钟。若连续3天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需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要科学饮食,控制钠钾平衡——限盐:每日食盐摄入量需严格控制在5克以下,避免腌制食品、加工肉类及含钠调味品。可选用柠檬汁、香草等天然调料替代部分盐分;补钾:增加香蕉、菠菜、土豆等高钾食物摄入,钾元素可促进钠排泄,辅助降压;控脂: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饱和脂肪摄入,优先选择深海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数据支持: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及相关健康建议,高血压患者每日脂肪供能比应低于30%,其中饱和脂肪酸占比不超过10%。
要适度运动,选择安全项目——运动类型:以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每分钟100-120步)、太极拳、游泳等,注意避免举重、短跑等需憋气的力量训练;运动强度:采用“谈话测试”判断强度:运动中能正常说话但无法唱歌为适宜强度;运动时间:每周累计150分钟,可分5天进行,每次30分钟。晨练需避开血压高峰期(6:00-10:00),建议在下午4-5点或晚餐后1小时进行;临床建议:运动前需进行5分钟热身,运动后缓慢拉伸,避免血压骤变。合并冠心病的患者需随身携带硝酸甘油。
日常护理“三不要”原则
不要情绪剧烈波动。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可瞬间升高30-50mmHg。长期情绪压力还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应对策略——深呼吸法:情绪激动时,缓慢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重复5次;兴趣培养:种植花草、书法绘画等静态活动可转移注意力,降低应激反应。
不要忽视环境温度变化——寒冷刺激:血管遇冷收缩,外周阻力增加,研究发现,气温每下降1℃,收缩压平均升高1.3mmHg,舒张压升高0.6mmHg;保暖顺序:先穿保暖内衣,再披外套,最后戴帽子、手套;室内温度:保持18-22℃,湿度40%-60%,避免使用电热毯直烤;高温风险:桑拿、热水澡等高温环境导致血管扩张,脑部供血不足,可能引发晕厥。
不要擅自停药或更换药物——停药风险: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反弹,增加脑卒中风险。研究显示,停药1周后血压复升率达80%,停药4周后复升率接近100%;用药原则:按时服药,长效降压药需每日固定时间服用,短效药需间隔6-8小时补服;剂量调整,血压波动时需就医评估,不可自行增减药量。例如,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过量可能导致下肢水肿、头痛;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某些抗抑郁药同服,可能削弱降压效果。
特殊场景护理要点
晨起护理——三步起床法:醒来后静卧2分钟→坐起2分钟→床边静坐2分钟,避免直立性低血压;晨练禁忌:血压未控制(>160/100mmHg)或合并心绞痛时,禁止晨练;避免用力排便:便秘时肠道压力升高,反射性引起血压骤升。
旅行护理——药物准备:携带足量药物及处方,使用分装药盒避免漏服;时差调整:跨国旅行时,按目的地时间服药,避免生物钟紊乱。
定期复查与长期管理
复查项目:每3个月检测血压、血脂、血糖、肾功能;每年进行心电图、颈动脉超声检查。
并发症预警:出现头痛、视力模糊、胸痛、下肢水肿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