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慧姣  单位: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5
848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管理需要长期、系统的自我护理。对于患者而言,日常护理的核心可概括为“三件套”:血糖监测、科学饮食和规律运动。这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糖尿病管理的基础框架。

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评估治疗效果:通过定期监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直观了解当前治疗方案是否达标。例如,一般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将HbA1c控制在7%以下,若长期超标则需调整用药或生活方式。

预防低血糖风险: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患者易发生低血糖,表现为心悸、出汗、意识模糊等症状。规律监测(尤其是运动前后、睡前)可及时发现血糖波动,避免严重后果。

指导生活调整:血糖数据能反映饮食、运动对血糖的影响。例如,某患者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常超过10mmol/L,可针对性减少当餐主食量或增加餐后散步时间。

监测频率建议——病情稳定者:每周至少监测3天(空腹及餐后);血糖控制不佳者:每日监测4-7次(含三餐前后、睡前);使用胰岛素者:根据医生建议调整监测次数;特殊情况(如感染、手术期):需加强监测。

注意事项:避免在消毒剂未干时采血,以免影响结果;试纸需避光保存,开封后3个月内用完;记录监测数据时,需标注时间、饮食、运动等信息。

饮食管理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护理的基础,其核心原则为“总量控制、结构合理、营养均衡”。科学饮食可帮助患者维持理想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并发症风险。

饮食管理要点——

控制总热量:根据身高、体重、活动量计算每日所需热量。例如,轻体力劳动的成年患者,每日热量摄入约为25-30千卡/公斤体重。

优化碳水化合物: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全谷物、豆类、蔬菜等。避免精制糖、白面包等高GI食物。建议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45%-60%。

增加膳食纤维: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可延缓糖分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富含纤维的食物包括燕麦、芹菜、苹果等。

优质蛋白质: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每日摄入量按1.0-1.5克/公斤体重计算。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如动物油脂)和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增加不饱和脂肪(如坚果、深海鱼)比例。脂肪供能占比不超过30%。

规律进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建议少食多餐,将每日热量分配至3餐主食和2-3次加餐。

规律运动

运动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其降糖机制包括: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脂肪代谢,改善体重管理;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运动方案制定——

运动类型: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150分钟,可分5天进行)、抗阻运动(哑铃、弹力带训练等,每周2-3次,每次20-30分钟)、柔韧性训练(瑜伽、太极等)。

运动强度:中等强度运动(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50%-70%);最大心率=220-年龄(例如60岁患者,最大心率为160次/分,运动时心率应保持在80-112次/分)。

运动时间:避免空腹运动(防止低血糖);餐后1小时开始运动效果最佳;每次运动持续30-60分钟(包括热身和放松)。

运动安全须知:运动前检查血糖,低于5.6mmol/L需补充碳水化合物;携带急救卡,注明病情、用药及紧急联系人;准备快速升糖食物:如葡萄糖片、果汁等;选择舒适鞋袜,预防足部损伤;观察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模式。

特殊情况处理:血糖>16.7mmol/L且伴酮症,暂停运动,及时就医;合并视网膜病变,避免剧烈运动及高强度抗阻训练;合并周围神经病变,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

“三件套”的协同作用

监测指导调整:血糖数据反映饮食和运动的效果,指导后续方案优化。

饮食支撑运动:合理饮食为运动提供能量,避免低血糖发生。

运动增强效果:规律运动可降低胰岛素抵抗,使饮食控制更易实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