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丽萍  单位: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5
1042

对于需要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来说,血管通路是维持生命的“生命线”。无论是动静脉内瘘还是中心静脉导管,一旦发生血栓形成,不仅会导致透析中断,还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生命。因此,预防血栓的核心在于科学护理血管通路。

日常护理:细节决定成败

血管通路的日常护理是预防血栓的基础,需从清洁、观察、操作三方面严格把控。

感染是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因。每次透析前,患者需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洁内瘘侧皮肤,避免使用含酒精或刺激性成分的清洁剂,防止皮肤干燥开裂。透析后,穿刺点需用无菌敷料覆盖,并保持干燥至少6小时。若发现敷料渗血、松动或污染,应立即更换。对于中心静脉导管,需定期更换导管出口处的敷料,并避免触碰导管接口,防止细菌侵入。

患者需每日检查血管通路——触诊:用手指触摸内瘘部位,感受是否有震颤或搏动。若震颤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血流不畅;听诊:将耳朵贴近内瘘处,正常应能听到连续的“呼呼”声(血管杂音)。若声音消失,需立即就医;观察:注意皮肤是否红肿、疼痛,或出现硬结、渗液。导管出口处若有脓性分泌物或发热症状,可能已发生感染。若发现任何异常,应第一时间联系医护人员,切勿自行处理。

透析过程中,患者需保持穿刺部位稳定,避免随意移动肢体,防止针头移位损伤血管壁。透析结束后,采用压迫止血方法(如弹力绷带加压),控制压迫时间(通常15-30分钟),避免过度压迫导致血栓或内瘘闭塞。

对于内瘘患者,日常应避免在内瘘侧肢体佩戴首饰、提重物或测量血压、输液、测量体温等。

生活习惯:调整与坚持并重

适度运动:内瘘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握拳运动”:透析后24小时,用内瘘侧手握软球,每次10秒,重复10-15次,每日3-4次,以增强血管弹性。日常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坐、久卧),每隔1小时应活动肢体或按摩内瘘侧手臂,促进静脉回流。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则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导管移位或断裂。

控制饮食:高盐、高脂饮食会加速血管硬化,增加血栓风险。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优质蛋白”原则——减少腌制食品、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的摄入;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全谷物),帮助降低血脂;控制水分摄入,避免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一般不超过干体重的3%-5%),减轻心脏负担。此外,患者需严格戒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加速血栓形成。

遵医嘱用药:部分患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以抑制血液凝固。用药期间需注意——严格按医嘱剂量服用,切勿自行增减或停药;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如INR值),确保药物在安全有效范围内;避免与其他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联用,防止增加出血风险。若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等异常,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定期评估与干预

血管超声检查: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血管超声检查,观察内瘘血流速度、血管直径及有无狭窄、血栓形成。若发现血流速度减慢(通常低于一定阈值)或血管狭窄,可通过球囊扩张术(PTA)或支架植入术恢复通路通畅。

血液检测:定期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等指标,评估血栓风险。若血小板计数异常升高或D-二聚体水平持续上升,可能提示体内存在隐性血栓,需进一步检查。

透析参数调整:透析过程中,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节血流速(通常成人250ml/min,儿童3-5ml/kg/min)。流速过低会导致透析不充分、增加凝血风险等;流速过高则可能损伤血管内皮及影响心脏功能。患者需与医护团队密切沟通,确保透析参数个体化、精准化。

特殊情况处理

对于高风险患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反复血栓史),需采取更积极的预防措施——药物预防: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透析前抗凝,或口服抗凝药物长期预防;心理支持:长期透析患者易产生焦虑情绪,压力过大会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影响血管功能。家属和医护人员应提供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保持乐观心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