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感冒发烧吃点抗生素“消炎”,嗓子疼吞几片抗生素“压一压”,伤口红肿涂抗生素软膏“防感染”——这些你习以为常的操作,可能正在悄悄“养”出能对抗药物的“超级细菌”。很多人把抗生素当“万能消炎药”,但这俩根本不是一回事,用错不仅没用,还可能埋下健康隐患。今天就把抗生素的“真面目”说透,帮你避开用药雷区。
抗生素和消炎药差着“十万八千里”
要分清两者,得先明白“炎症”和“感染”的区别——炎症是身体的“应急反应”,感染是细菌等病原体搞的“破坏”,抗生素只对后者有用,对前者“爱莫能助”。
比如你跑步崴了脚,脚踝又肿又疼,这是无菌性炎症:没有细菌参与,是组织损伤后身体启动的修复反应。这时用抗生素,就像“打错了敌人”,不仅消不了肿,还会让身体里的正常细菌被误伤。
但如果是细菌性扁桃体炎,嗓子又肿又痛,还伴有高烧,这是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细菌在扁桃体里繁殖,刺激身体产生炎症。这时用抗生素(比如青霉素类),才能精准杀灭细菌,细菌没了,炎症才会跟着消退——本质上,抗生素是“灭细菌”,不是“直接消炎症”,消炎只是“顺带结果”。
而真正的“消炎药”,比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是直接针对炎症反应的:能减轻红肿热痛,不管有没有细菌,都能缓解不适。比如感冒(大多是病毒引起)发烧时,用布洛芬退烧止痛,才是对症;若这时吃抗生素,完全没用。
乱用抗生素是在养“超级细菌”
有人觉得“吃点抗生素没坏处,万一有用呢”,但这种“侥幸心理”恰恰是“超级细菌”的温床。
细菌是“活的敌人”,会在药物压力下进化:比如你用了抗生素,却没按剂量吃够疗程,体内大部分细菌被杀死,但少数“耐药变异菌”会活下来。这些细菌会把“耐药基因”传给下一代,甚至传给其他细菌,慢慢就形成了“超级细菌”——比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普通抗生素根本打不动,一旦引发感染,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
更可怕的是,耐药性会“交叉传播”:你乱用抗生素养出的耐药菌,可能通过咳嗽、接触等传给家人朋友,让其他人也面临无药可用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早就警告,抗生素滥用已导致全球进入“后抗生素时代”,一些常见感染可能再次变成“不治之症”。
让抗生素“用在刀刃上”
抗生素是处方药,不是“家庭常备药”,用对才能救命,用错就是害命。这3条用药原则一定要记牢:
先判断“是不是细菌感染”,别自己下结论。很多症状光靠肉眼看不出是细菌还是病毒引起的:比如发烧,细菌感染可能会有高烧不退、咳黄脓痰、流脓涕的情况,病毒感染则可能伴随肌肉酸痛、乏力、清鼻涕;再比如腹泻,细菌感染可能有脓血便、腹痛剧烈,病毒感染多是水样便。但最准确的还是靠检查——比如血常规里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可能提示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升高,也更倾向于细菌感染。这些都需要医生判断,别自己根据症状就买抗生素吃。
遵医嘱吃够疗程。若医生确诊细菌感染,开了抗生素,一定要严格按剂量、按时间吃,比如“一天3次,每次1片,连吃7天”,绝不能“症状好转就停药”。比如细菌性肺炎,看似不发烧不咳嗽了,但体内可能还残留细菌,停药会让细菌卷土重来,还会催生耐药性。
别把抗生素当“预防药”,也别囤药、借药。比如出门旅行前囤点抗生素“预防生病”,或者邻居家孩子吃头孢有效,你也拿来给自己孩子吃——这些做法都不对。抗生素不能预防感染,反而会提前让身体里的细菌接触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且每个人的感染情况、肝肾功能不同,别人能用的抗生素,你用可能无效,甚至有副作用(比如有人对青霉素过敏,用了可能休克)。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