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04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长期站立授课的职业特性使其成为下肢静脉曲张的高发群体。本次科普希望通过系统性科普宣传,提升教师对静脉曲张的认知,掌握科学预防方法,降低职业病发生率,保障教师群体健康。
一、认识下肢静脉曲张,解答教师为何成为高发群体
1.什么是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致使血液在下肢静脉内淤滞,进而引起血管扩张、迂曲。人体的静脉中存在着如同“单向阀门”的静脉瓣膜,其作用是确保血液只能朝着心脏方向流动,防止倒流。然而,当这些瓣膜的功能出现异常,“单向阀门”失效时,血液就会因重力作用淤积在下肢,导致静脉内压力升高,最终造成血管扭曲、扩张,形成肉眼可见的“青筋凸起”,这种情况常见于小腿内侧和后侧。
2.为何教师是下肢静脉曲张的高发群体
久站:教师在课堂上长时间站立授课,腿部持续受到重力压迫,静脉瓣膜承受的压力增大,就像一直处于高压状态的阀门,久而久之,静脉瓣膜的功能会逐渐受损,导致血液逆流,增加了静脉曲张的发生风险。
久坐:在备课或批改作业时,教师往往会长时间坐着。此时,腘窝处的血管受到压迫,影响了下肢的血液回流,血液在下肢静脉内停留时间过长,也容易造成血液淤滞,使静脉压力升高,从而诱发静脉曲张。
隐性脱水:教师在工作中常常专注于教学,容易忽略及时补充水分,导致身体处于隐性脱水状态,这会使血液变得黏稠,增加了血液流动的阻力,进一步加重了下肢静脉的负担,促使静脉曲张的形成。
叠加风险:除了职业特性外,教师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部分教师可能存在家族遗传因素;还有一些教师由于缺乏运动、饮食不健康等原因导致肥胖,这些因素与职业特性相互叠加,进一步提高了教师患下肢静脉曲张的可能性。
二、教师群体如何预防下肢静脉曲张
1.课堂与备课中的行为调整
讲课时交替重心: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将身体重心交替由一只脚移到另一只脚上,始终保持一只脚处在休息状态,每3~5分钟进行一次重心转换,以减轻腿部静脉压力。
课间踮脚尖/勾脚背:课间休息时,教师可进行踮脚尖和勾脚背的动作。踮脚尖时,双脚脚跟同时抬起,尽量抬高身体,然后缓慢放下,重复进行10~15次;勾脚背时,双脚缓慢勾起,至最大限度后保持2~3秒,再缓慢放下,同样重复10~15次。
备课久坐时定时站立:在备课久坐过程中,养成每20分钟站立1分钟的习惯。站立时可适当活动一下身体,如伸展四肢、转动腰部等,促进血液循环。
2.辅助工具与生活方式
教师可借助医用弹力袜来预防下肢静脉曲张。选择医用弹力袜时,要关注其梯度压力,根据自身腿部情况选择合适的压力级别。一般建议在晨起前,腿部还未肿胀时穿上弹力袜,一直穿到睡前再脱下,弹力袜能使浅静脉处于萎陷状态,帮助静脉瓣膜关闭、促进血液回流。此外,教师还需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超重,以减轻腿部静脉的负担。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选择能支撑脚弓的矮跟或中跟鞋,避免长时间穿高跟鞋,以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
3.日常护理小技巧
抬高下肢:休息或睡觉时,用枕头或被子将下肢垫高,高于心脏15~20cm,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腿部压力,建议每晚坚持。
低冲击运动:选择游泳、快走等低冲击运动,每周进行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有助于增强下肢肌肉力量,促进血液循环。
避免热水泡脚:泡脚水温度不宜超过40℃,因为高温会使血管扩张,加重下肢静脉曲张症状。
三、误区澄清与常见问题解答
误区1:“穿弹力袜能治愈静脉曲张”
答:弹力袜仅能缓解症状、延缓进展,无法逆转已形成的曲张。严重病例需结合手术或硬化治疗。
误区2:“热水泡脚可以治疗静脉曲张”
答:热水泡脚可能扩张血管,加重静脉淤血。建议水温不超过40℃,时间≤15分钟。
问题:“怀孕教师如何预防?”
答:孕期使用托腹带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左侧卧位休息,穿戴孕妇专用弹力袜。
总之,静脉曲张是因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及静脉内压力持久升高导致的浅静脉扩张迂曲。教师群体作为需要长期站立的职业,一定要学习如何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才能更好地保证自己身体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