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许多居民在基层就医过程中,大多时候会遭遇看病需要跑多趟、检查结果无法相互连通、健康服务缺乏连贯性等一系列问题,而卫生院卫生服务管理的“一体化”,恰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接下来将为大家介绍4个切实可行的开展办法,每一种方法都紧密围绕居民就医的实际需求展开,从资源的利用到服务的落地实施,帮助大家明晰一体化工作究竟该如何推进,真正为生活带来便利。
1.做好 “资源打通” 让就医更省心
卫生院需将辖区内村卫生室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疗资源给予整合,对医护人员的调配展开统一规划。例如安排经验丰富的医生定期前往村卫生室进行坐诊,并且将各村卫生室的药品储备信息录入同一系统,当村民在村卫生室出现缺药情况时,可直接借助该系统预约卫生院的药品,卫生院依据预约信息及时进行调配,如此一来村民便无需再跑到较远的卫生院去买药。
另外还要统一配置基础医疗设备,如心电图机、血糖仪等,保证各村卫生室都拥有可供使用的设备,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进行基础检查,检查结果凭借系统直接传输至卫生院,医生可迅速给出诊断意见,减少村民往返奔波所带来的麻烦。
2.搭建 “健康档案” 实现精准服务
卫生院需组织医护人员前往辖区居民家中,为其建立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该档案会详细记录居民的年龄、性别、往病史、过敏史以及定期体检结果等各类信息,卫生院会安排专人负责定期更新档案内容。例如当居民每次前往卫生院看病或者进行体检后,医护人员会及时将新的诊疗信息以及检查数据补充至档案之中。
对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还会在档案里标注特殊关注事项,像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监测频率、用药情况等,医护人员依据档案信息定期上门随访,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比如提醒糖尿病患者留意饮食控制,指导老年人进行适合自身的康复锻炼,以此让健康服务更具针对性。
3.推动 “服务衔接” 减少就医断点
卫生院需构建与上级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一旦碰到病情较为复杂、卫生院难以诊治的患者,应迅速联系上级医院开启转诊绿色通道,协助患者及时办理住院手续,并且将患者的健康档案以及前期诊疗记录同步传递给上级医院,方便让医生可快速知晓患者病情。待患者在上级医院治疗好转后,卫生院要及时将患者接回,为患者给予后续的康复治疗以及居家护理服务,像定期上门为患者换药、指导患者开展康复训练等,让患者从治疗直至康复可获得连贯的服务。
4.开展 “联合宣传” 提升健康意识
卫生院需与村卫生室以及社区居委会共同开展健康宣传活动,于社区广场和村委会大院设立健康宣传点,借助摆放健康知识展板、发放健康宣传手册等途径,向居民普及常见疾病预防、合理膳食以及科学运动等知识。另外还可定期组织医护人员举办健康讲座,针对不同人群讲解各异的健康知识,像为老年人讲解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知识,为宝妈们讲解婴幼儿护理常识。
要借助社区微信群、村广播等平台,每日推送健康小知识,提醒居民按时接种疫苗、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使健康理念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提升居民主动健康管理的意识。在宣传活动中,还可以设置健康咨询台,让医护人员现场为居民解答健康疑问,比如帮居民分析体检报告、指导慢性病用药。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区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可一起上门宣传,把健康手册和实用的健康建议送到家里,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及时获取健康知识,更好地做好自身和家人的健康管理。
5.结语
落实卫生院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举措,可使居民于家门口获取更为省心且精准的医疗健康服务,无需再为看病就医的繁杂琐事而烦忧,期望这些开展方式能帮助大家对一体化工作形成更为明晰的认知。期望未来基层卫生服务借助一体化建设,为居民带来更多健康便利,让每一个人可切实感受到身边医疗服务的温暖以及高效。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