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璐璐  单位:绵阳市安州区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5
319

术后腹胀是外科手术后几乎每位患者都可能遇到的“小麻烦”,发生率高达60%-80%。它主要是由于手术麻醉抑制肠道蠕动、术后卧床活动减少、肠道菌群暂时紊乱等原因导致,表现为腹部胀满、隐痛,甚至影响呼吸和进食。

一、术后早期:筑牢防线,从源头减少胀气

术后6-24小时,肠道处于“休眠”状态,此时的重点是避免胀气加重,为后续恢复铺垫。

体位管理有讲究:术后6小时内通常需平卧(特殊手术如腹腔镜手术可能需更早调整),6小时后若医生允许,可将床头摇至30°-45°半卧位。这种姿势能让腹部肌肉放松,减少切口张力,同时利用重力让肠道内的气体向胃部聚集,便于通过打嗝排出。若感觉有气体往上涌,可轻轻坐起片刻,帮助排气。

精准把控“吃喝”细节:术后未排气前,肠道消化功能几乎为零,盲目进食会导致食物滞留产气。此时需严格遵医嘱禁食,静脉补液会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葡萄糖和电解质,避免因脱水导致肠道干燥、蠕动更慢。即便口渴,也不要用吸管喝水——吸管会让你在吞咽时吸入大量空气,建议用小勺少量多次喂水,每次不超过10毫升。

二、恢复期:主动出击,唤醒肠道动力

术后24-72小时,麻醉效果逐渐消退,肠道开始“苏醒”,这是缓解腹胀的关键阶段,需要主动采取措施激活肠道功能。

分阶段活动方案:

卧床期(术后24-48小时):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双腿屈膝,轻轻向两侧转动,动作缓慢平稳,避免拉扯切口;同时做踝泵运动——躺着时双脚交替勾脚(脚尖向身体方向勾)、伸脚(脚尖向下踩),每次10组,每天5-6次,通过下肢肌肉收缩带动腹腔血液循环,间接刺激肠道蠕动。

下床期(术后48-72小时,需医生评估允许):先在床边坐3-5分钟,适应后再由家人搀扶站立,首次站立不超过1分钟,无头晕、心慌再尝试行走。初期每次走5分钟(如绕病床1-2圈),每天3-4次,之后逐渐增加到每次10-15分钟。注意:行走时保持腰背挺直,步伐缓慢,若出现腹痛或切口牵拉感立即停下。

腹部护理双管齐下:

按摩:双手洗净搓热(避免手凉刺激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画圈按摩,力度以自己感觉轻微压迫感为宜,每次5-10分钟,每天3次。顺时针方向与肠道蠕动方向一致,能帮助气体向肛门方向推进。若切口在腹部,按摩时需避开切口周围5厘米范围。

热敷:用热水袋(水温40℃-45℃,以不烫皮肤为宜)或热毛巾敷在腹部,外面裹一层毛巾避免烫伤,每次15分钟,每天2次。热敷能放松腹部肌肉,促进肠道血液循环,但如果是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出血性手术,需提前咨询医生是否适合。

饮食过渡“步步为营”:

排气后(即首次放屁):先喝30-50毫升温开水,观察1小时无不适,再喝少量米汤(不加糖),每次50-100毫升,每天3-4次。此时肠道仍脆弱,牛奶、豆浆、甜食、豆类等易产气食物坚决不能碰——它们在肠道发酵会产生大量气体,让腹胀雪上加霜。

排便后:可吃稀粥、烂面条、蒸蛋羹等半流质食物,每天分5-6次少量进食,避免一次吃太多增加肠道负担。同时开始添加少量煮软的蔬菜泥(如胡萝卜泥、南瓜泥),这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能像“刷子”一样推动肠道内容物排出,但要避免芹菜、韭菜等粗纤维蔬菜,以免刺激肠道。

三、异常信号:警惕风险,及时就医

多数术后腹胀会在3-5天内随着排气排便逐渐缓解,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是肠道梗阻、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的信号,必须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腹胀越来越重,肚子像鼓一样硬,轻轻按压就疼,甚至出现持续性剧烈腹痛,疼得无法平躺;

术后3天仍未排气排便,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呈黄绿色(可能是胆汁)或粪水样,这可能提示肠道不通(肠梗阻);

原本已经排气排便,突然又停止,腹胀再次加重,伴随头晕、出冷汗等症状。

这些情况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肠坏死、感染扩散等严重后果,因此务必密切观察,发现异常第一时间联系医护人员。

总结

术后腹胀虽让人不适,但并非“洪水猛兽”,它本质上是肠道从“休眠”到“苏醒”的过渡反应。应对的核心在于:早期通过体位调整、控制饮食和减少吞气,为肠道减负;恢复期通过科学活动、腹部护理和渐进式饮食,唤醒肠道动力;同时警惕异常信号,及时排除并发症风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