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忙碌的生活节奏里,大家往往习惯性地忽略身体发出的小信号,头有点晕,觉得是没睡好;脖子紧了,归结于落枕;心跳快一些,就说自己压力大。可是,这些“熟悉”的小毛病,也许就是高血压在偷偷敲门。高血压不像感冒发烧那样突然来临,它没有剧烈的疼痛,也没有明显的不适,但却会慢慢侵蚀健康。最可怕的是,很多人等到出现中风、心梗的时候,才惊觉血压早已悄悄“溜走”多年。
1.血压为何会“偷跑”?
“偷跑”这个词用在“血压”身上,挺合适的,本来正常的血压,因为一些坏习惯,年纪大了,天天绷着劲儿,慢慢就往高处“跑”,但它不会马上让你难受,只是悄悄改变血管状态,慢慢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很多人知道血压高时,体检报告已经红灯亮了,或者身体已经开始闹腾,这都是血压“偷跑”留下的痕迹。
2.高血压真的有“感觉”吗?
有人觉得自己头不晕、心不跳,就不会得高血压。其实,血压升高刚开始时,很少会有明显感觉,一些人可能会觉得后脑涨,早晨起来头沉,看东西有点模模糊糊,但是这些症状太普遍了,大家很容易就忽略了。有的人平时在家量血压都是正常的,到了医院血压就升高了,这种情况叫作“白大衣高血压”,也有人平时在家血压高一点,到了医院量血压正常,这叫“隐匿性高血压”,这些情况都说明,高血压不能靠一次两次的测量来判断,要长期观察才行。
3.为何说它是“沉默杀手”?
高血压对血管的伤害是持久的,它让血管变硬变窄,慢慢地让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影响到肾脏的功能。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引发中风、心梗、心衰等致命情况,就像水管一直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时间久了,水管就容易变脆,甚至会爆裂。人的血管也一样,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出血等并发症,也会增加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很多原本好好的人,突然就倒下了,一检查才发现,血压早就已经很高了。
4.谁容易被高血压盯上?
不是只有老人才会得高血压,现在许多年轻人,天天熬夜,吃重口味,久坐不动,情绪起伏大,也成了高血压的“目标”,尤其是30岁到50岁之间的上班族,往往是最有压力却最忽略体检的人群。家族里有高血压病史的人更要小心,遗传因素让你比别人更容易“中招”,再加上肥胖、抽烟、喝酒这些习惯,血压升高只是早晚的问题。
5. 如何检测血压是否异常升高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定时量血压,不是只有体检的时候才量一次,也不是早上量一次就完了,最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测几次,早上起床后、上午、下午、睡觉前等等,简单记一下,看有没有突然变化,家里量血压得用合格的电子血压计,量之前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吸烟、饮酒、喝咖啡等,先安静休息5-10分钟,手臂放平,手掌向上,肘部、血压计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量的时候不要说话、移动身体,偶尔一次高点不要紧,要是连续几天都高,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就得小心了。
6.生活方式决定你的血压走势
高血压并非不可逆,早期血压升高时,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常可恢复正常。
少盐少油少糖:高盐多油多糖饮食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将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注意隐形盐,如酱油、咸菜、腌制品等),每日油摄入量控制在25克以内,每日糖摄入量控制在25克以内,虽需刻意实践,但具有重要健康意义。
多动一动:不是让你天天去跑马拉松,每天快走30分钟、爬楼梯、骑自行车、打球、做健身操、饭后散步等,都是很好的降压助手。
管住情绪:长期焦虑、愤怒与抑郁的情绪均会加剧血压波动,维持情绪平稳有时比药物治疗更为重要。
戒烟限酒:烟草致血管收缩,酒精使血压升高,长期作用下高血压难以避免。
睡够了别熬夜:长期睡眠不足会损伤内分泌和血管功能,很多血压升高的人都是从熬夜开始的。
很多人一查出高血压就觉得自己“完了”,其实没那么严重。现在用药的方法多得很,再加上生活方式的调节,完全可以控制得很好。医生开的药别乱停,也别指望靠偏方。血压忽高忽低最容易出事,有人觉得血压正常就不再吃药了,这太危险。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习惯性的健康意识,不要把血压当成一个“指标”,而是当成身体给你发出的提醒信号。它告诉你:是时候停下来,好好对待自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