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肚子痛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很多人会下意识地通过揉一揉来缓解不适。这个看似无害的行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比如疝气引起的腹痛,随意按揉有可能导致肠管坏死,引发严重的健康危机。因此,出现腹痛时别瞎揉,需先分清是胃肠问题还是疝气,再采取针对性措施。
两类腹痛的区别
1.胃肠问题引发的腹痛
此类腹痛大多是消化功能紊乱或器质性病变所致。例如肠胃痉挛可能是由受凉或饮食不当引起的阵发性疼痛,且疼痛位置不固定;肠易激综合征的腹痛多数会在排便后有所缓解。这类腹痛发生时,腹部结构无明显变化,适当按揉可以促进胃肠蠕动,从而减轻疼痛症状。
2.疝气引发的腹痛
这类腹痛本质上是腹壁结构性异常导致的器官“移位卡压”。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腹壁出现薄弱点或孔隙,如腹股沟、肚脐周围等,当咳嗽、剧烈运动、用力排便等使腹腔内压力骤然升高时,腹腔内的肠管、网膜等器官就会趁机通过薄弱区突出,从而形成凸起的包块——疝气。如果突出的器官被卡在薄弱口无法回纳腹腔,就会出现剧烈腹痛,这被称为“嵌顿疝”。此时擅自按揉,可能会加重器官卡压,致使器官供血受阻,发展为“绞窄疝”,进而导致器官坏死,甚至危及生命。
区分两者的两个关键点
1.疼痛位置与异常凸起包块
胃肠问题引起的腹痛,位置较为模糊,可能会随着时间发展发生转移,且不会出现固定的异常凸起。例如阑尾炎疼痛,最开始时疼痛位置可能是在上腹部或肚脐周围,一段时间后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胃溃疡引起的上腹痛,按压上腹部时会有压痛感,但不会摸到边界清晰的凸起物。
而疝气引发的疼痛,位置较为明显且固定。通常表现在缺损区域,如腹股沟区、肚脐周围、上腹部或腹部手术疤痕附近。而且有异常凸起的包块,包块质地柔软,当站立、咳嗽、用力时,用手触摸腹部,可能会感受到隆起或包块,平卧时包块缩小或消失。当发生嵌顿疝时,包块质地会变坚硬,且无法回纳,按压时会有明显的剧烈疼痛,同时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
2.疼痛与体位和压力的关系
胃肠问题引起的疼痛,大多与饮食、消化过程相关,受体位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比如胃痛常在饥饿或饱食后加重,肠绞痛可能在大便后缓解。无论站立还是平卧,这些疼痛规律均无明显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多与胃肠蠕动方向变化有关。比如肠胀气时侧卧可能减轻胀痛,但效果并不立竿见影。
疝气引发的疼痛则与体位、腹内压力变化密切相关。当咳嗽、打喷嚏、弯腰提重物、长时间站立或用力排便时,腹内压力会增高,导致腹腔内器官更易突出或卡压加重,从而使疼痛明显加剧;当平躺休息时,腹压降低,突出的器官容易回纳腹腔,因此疼痛随之减轻或消失。这种疼痛规律较为明显,比如腹股沟疝患者,通常会在走路时出现大腿根痛,停下休息就会有所缓解,用力咳嗽时又会突然加重。
针对性应对方法
1.肠胃问题引发的腹痛
针对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方法。需先暂停进食,缓解胃肠负担;如果发生胃肠痉挛,可以用不超过40℃的温毛巾热敷腹部,有助于放松平滑肌;如果发生肠胀气,可以通过适当走动缓解症状,促进肠道蠕动排气。但需要注意,如果疼痛无明显缓解,或伴随发热、腹泻等症状,则应及时就医。
2.疝气引发的腹痛
应对此类型疼痛,做到“四不”:不按揉疼痛部位及凸起包块;不直立活动,尽量平卧以减少腹压;不拖延治疗时间,尤其是发生嵌顿疝,应立即就医;不进食进水,防止发生肠坏死时引发呕吐误吸。
结束语
肚子痛并非小问题,它背后可能隐藏着严重危害健康的潜在风险。而下意识地揉一揉并不可取,虽然对肠胃问题引发的腹痛没有明显危害,但对疝气引发的腹痛而言,则可能因为用力不当等原因,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观察有无包块,以及疼痛与体位和腹压的关系,以便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判断,并进行相应处理,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