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它如同潜伏在健康道路上的“隐形杀手”,一旦发病,轻者可能导致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重者甚至危及生命。而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错误的行为方式,就像一个个“雷区”,会大大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为了守护健康,这些“雷区”千万不要踩。
一、不良生活习惯“雷区”
1、长期吸烟酗酒:吸烟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多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研究表明,长期吸烟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2-4倍。而酗酒同样危害巨大,酒精会刺激血管,使血压升高,同时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干扰脂质代谢,导致血脂异常。长期大量饮酒,会显著增加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发病几率。
2、久坐不动与缺乏运动:现代生活方式让很多人长时间保持坐姿,上班对着电脑,下班窝在沙发,缺乏足够的身体活动。久坐不动会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脂肪堆积,体重增加,进而引发肥胖。肥胖又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这些疾病都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3、高盐高脂高糖饮食:高盐饮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而高血压又是脑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过多的盐分会使体内钠离子增多,导致水钠潴留,血压升高,长期高血压会使血管壁受损,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高脂饮食,尤其是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会导致血脂升高,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血管,引发脑梗死。高糖饮食则会使血糖升高,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病变,同样增加脑卒中的患病几率。
二、基础疾病管理“雷区”
1、忽视高血压的控制: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约70%的脑卒中患者都伴有高血压。然而,很多高血压患者对血压控制不够重视,要么不按时服药,要么随意增减药量,导致血压波动较大。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会使血管壁承受过高的压力,逐渐变硬、变脆,容易破裂出血,引发脑出血;同时,也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2、不重视糖尿病的治疗: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全身血管发生病变,尤其是微小血管。在脑部,糖尿病会引起脑血管的狭窄、堵塞,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而且,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更容易形成血栓。有些糖尿病患者对病情不够重视,不按时监测血糖,不规范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导致血糖控制不佳。
3、放任高血脂不管:高血脂,即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过高,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会逐渐增大,使血管狭窄,甚至堵塞血管,引发脑梗死。如果斑块破裂,还会形成血栓,随血液流动堵塞脑血管。但很多高血脂患者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容易忽视治疗。
三、其他易踩“雷区”
1、过度劳累与长期精神压力:长期过度劳累,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会使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导致免疫力下降,同时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使血压升高,血管收缩功能紊乱,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而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会让人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这些负面情绪同样会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平衡,导致血压波动,脑血管痉挛,诱发脑卒中。
2、擅自停药或不遵医嘱治疗:有些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后,便擅自停药,认为自己已经康复,不需要继续治疗。或者不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这样做很容易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
脑卒中的这些“雷区”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疾病管理中,只有充分认识到它们的危害,避免踏入这些“雷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管理基础疾病,才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远离疾病的威胁,守护好我们的生命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