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金妹  单位: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发布时间:2025-08-06
1252

当孩子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时,家长的术前护理工作直接影响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然而,许多家长因缺乏专业知识,常常在护理中陷入误区。

饮食准备:不是饿越久越安全

误区一:提前一天就开始禁食

有些家长认为 “让孩子空腹时间越长越安全”,甚至在手术前一天就严格限制饮食。事实上,儿童代谢旺盛,长时间禁食可能导致低血糖、脱水,反而增加手术风险。

正确做法:根据手术时间严格遵循 “禁食禁水时间表”。一般来说,婴幼儿术前 4 小时禁母乳,6 小时禁配方奶;学龄前儿童术前 8小时禁固体食物,6 小时禁奶,2 小时禁清水。具体时间需以医护人员通知为准,可适当准备加餐食物,避免禁食时间过长。

误区二:偷偷给孩子喂 “营养补品”

部分家长担心孩子虚弱,手术前偷偷喂食牛奶、果汁或蛋白粉,认为 “少量没关系”。但这些食物在胃内排空时间长,麻醉时可能引发呕吐、误吸,导致肺炎甚至窒息。

正确做法:手术前按照医护人员要求禁食禁饮。若孩子饥饿哭闹,可通过安抚奶嘴、玩具转移注意力,必要时告知医护人员使用静脉补液。

皮肤护理:清洁≠过度消毒

误区一:术前用酒精或碘酒反复擦拭

有些家长为 “彻底杀菌”,术前用高浓度酒精或碘酒反复擦拭手术部位。这种做法会破坏皮肤屏障,导致皮肤干燥、破损,反而增加感染风险。

正确做法:术前一天用温水和中性沐浴露清洁皮肤即可,无需使用消毒剂。若手术部位有毛发(如头部、会阴部),医护人员会安排专业备皮,家长切勿自行剃毛,以免划伤皮肤。

误区二:忽略隐蔽部位的清洁

颈部、腋窝、脐部等隐蔽部位容易藏污纳垢,但常被家长忽视。这些部位的细菌可能会污染伤口,影响术后伤口愈合。

正确做法:洗澡时重点清洁褶皱部位,用棉签轻轻擦拭脐部(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术后伤口愈合前保持这些部位干燥清洁。

心理准备:比安抚更重要的是沟通

误区一:用 “欺骗” 缓解孩子恐惧

“只是去医院打个针”“睡一觉就好了,不疼的”—— 这类谎言虽能暂时安抚孩子,却会在术后引发信任危机,增加心理创伤。

正确做法:根据孩子年龄进行诚实沟通。对 3-6 岁儿童,可用绘本、玩偶演示手术过程:“医生会用特殊的小针让你睡着,醒来后病就好了”;对学龄儿童,可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允许他们提问并参与简单准备(如挑选术后穿的衣服)。

误区二:家长过度焦虑传递负面情绪

手术前家长的紧张、哭泣会被孩子敏锐捕捉,加剧其恐惧。研究显示,家长情绪稳定的患儿,术前焦虑评分可降低 40%。

正确做法:家长先调整心态,通过深呼吸、与医护人员沟通缓解焦虑。术前陪伴孩子时多谈论轻松话题,用肢体接触(如拥抱、抚摸)传递安全感。

物品准备:精简实用是关键

误区一:携带大量玩具和衣物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住院无聊,打包成堆的玩具、书籍和衣物,反而在术前准备时手忙脚乱,甚至遗漏重要物品。

正确做法:必备物品包括:病历资料、医保卡、孩子的水杯(术后用)、宽松的纯棉衣物(避免摩擦伤口)、1-2 件熟悉的小玩具(帮助适应环境)。贵重物品尽量不带,随身物品做好标记。

误区二:忘记准备特殊物品

对过敏体质儿童,需提前准备过敏原清单并告知医护人员;佩戴眼镜或助听器的孩子,应准备收纳盒并贴上姓名贴;婴幼儿需带足够的纸尿裤和湿纸巾。这些细节若被忽略,可能影响术后护理。

健康监测:细微变化别忽视

误区一:隐瞒孩子的不适症状

少数家长担心 “说了会取消手术”,刻意隐瞒孩子术前出现的感冒、发烧、皮疹等症状。但感冒可能导致气道高反应,增加麻醉风险;感染性疾病会降低免疫力,影响伤口愈合。

正确做法:术前 24 小时密切观察孩子状态,如出现体温≥37.5℃、咳嗽、呕吐、皮肤红疹等,如实告知医生,由专业团队评估是否推迟手术。

误区二:忽略睡眠和排便情况

术前睡眠不足或便秘会导致孩子精神状态差,术中应激反应增强。家长应确保孩子术前作息规律,避免熬夜;若 3 天未排便,需告知医生,必要时使用开塞露辅助排便,以利于手术,并避免术后因卧床加重便秘。

术前护理的核心是 “科学配合”—— 既不盲目焦虑,也不疏忽大意。家长需与医护人员保持充分沟通,严格遵循专业指导,同时给予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呵护。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