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在糖尿病管理中,血糖监测对于了解患者血糖波动和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然而,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监测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误区。为此,我们总结了血糖监测中的“五个误区”及相应的专业建议,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
误区一:只测空腹血糖,忽视餐后血糖
许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空腹血糖正常就说明血糖控制良好,因此只关注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的监测。
其实,空腹血糖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能力和肝糖输出情况,餐后血糖更能体现胰岛 β 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反应能力。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血糖升高常先出现在餐后,部分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已升高,这种“隐匿性高血糖”长期被忽视会加速并发症进展。
正确做法是初诊患者应同时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血糖达标但糖化血红蛋白未达标的患者,需重点监测餐后血糖;进食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后、运动前后建议加测餐后血糖。
误区二:想什么时候测就什么时候测
部分糖尿病患者在家自测血糖时不规范,时间点不固定、频率不规律,无法准确体现血糖控制情况,甚至误导治疗。其实血糖监测是一项科学性、时间性极强的健康管理行为,血糖水平受饮食、运动、药物等影响,一天中不断波动,只有在特定时间点监测,才能真实反映身体代谢状况。
因此,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建议在固定时间点进行血糖监测,而且即使病情稳定也应长期坚持。特别注意的是,餐后血糖应从吃第一口主食开始计时,2小时后测量;空腹血糖建议在清晨6:00~8:00之间检测,并保持8~12小时空腹状态。
误区三:仅关注高血糖,忽视低血糖风险
有些糖尿病患者只关注高血糖,一旦发现血糖升高就自行增加降糖药物剂量,而忽视了低血糖可能带来的严重风险。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头晕、意识模糊等,严重的甚至会昏迷、危及生命。
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全面了解低血糖的常见症状,做到早识别、早处理。而且建议患者随身携带含糖食品,如糖果、葡萄糖片等,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立即补充糖分并及时休息。同时,每次发生低血糖都应详细记录,并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调整用药方案。特别要注意的是不可盲目增加降糖药物剂量,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
误区四:采血方法不当,影响血糖准确性
为了方便,一些患者常在酒精尚未干燥时就立即采血,或者使用同一手指甚至同一部位采血,甚至用力挤压手指以加快出血。但这些都可能影响血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正确的方法是在采血前先用肥皂和清水洗手,保持清洁;用75%酒精消毒采血部位,待酒精完全挥发后再采血,避免影响试纸反应;采血时轮换手指,优先选手指侧面,减少对指尖敏感区的刺激;不要用力挤压,以防组织液混入导致结果偏差。此外,还要注意试纸的保存与有效期,避免因试纸受潮或过期而影响检测准确性。
误区五:只关注日间血糖,忽视夜间血糖监测
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监测中往往会忽视夜间血糖的变化,尤其是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这种疏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夜间低血糖被称为糖尿病管理中的“隐形杀手”,因为患者睡眠时难以察觉症状,易发展为严重低血糖,导致意识模糊、昏迷甚至危及生命。此外,夜间低血糖还可能引发机体代偿性升血糖,使清晨出现反跳性高血糖,导致患者误判病情、错误调整用药。
因此,了解夜间血糖波动很重要。若晨起常头晕、乏力、出汗或心慌,需高度怀疑夜间低血糖。建议必要时监测夜间2~3点血糖,有条件者可采用连续血糖监测系统,全面掌握24小时血糖变化。
小结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眼睛”,只有科学、规范地进行监测,才能真正掌握血糖变化,指导个体化治疗。希望每位糖尿病患者都能走出监测误区,掌握科学方法,与医生、护士合作,实现血糖的精准控制,远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