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5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每分每秒都在为全身输送血液。然而,当冠状动脉(心脏的供血血管)突然被血栓堵塞,心肌因缺血缺氧而坏死时,就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心梗发病急、死亡率高,但并非毫无预兆——在真正发作前,身体往往会通过一些“求救信号”提醒我们。抓住这些信号,及时就医,就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一、心梗的“隐形杀手”特性:为何它总来得猝不及防?
心梗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隐蔽性”。许多患者平时看似健康,甚至没有明显的心脏病史,却可能因一次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或寒冷刺激突然发病。这背后,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隐形积累”: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当斑块破裂或表面血栓形成时,血管会瞬间堵塞,引发心梗。
但幸运的是,在血管完全堵塞前,身体会通过一系列症状发出警告。这些信号可能被忽视,但却是“黄金抢救时间”的关键提示。
二、心梗发作前的五大“求救信号”
1. 胸痛:最常见的“警报”,但形式多样
心梗最典型的症状是胸痛,但疼痛的性质和位置可能因人而异:
压榨性疼痛:像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呼吸不畅;
闷痛或紧缩感:仿佛胸部被绳子勒住;
放射性疼痛:疼痛可能从胸骨后向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甚至下颌、背部扩散;
持续时间:通常超过1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不缓解。
案例:58岁的张先生在晨练时突然感到胸口发闷,休息10分钟后缓解,未在意。一周后,他在夜间睡眠中突发剧烈胸痛,送医后确诊为心梗。医生指出,第一次胸闷已是预警信号。
2. 不典型疼痛:容易被误判的“伪装者”
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可能没有明显胸痛,而是表现为:
牙痛或下颌痛:疼痛剧烈但无明确牙病;
上腹痛:误以为是胃病,可能伴随恶心、呕吐;
咽喉紧缩感:像被人掐住脖子,呼吸不畅。
提示:若疼痛与活动相关(如走路、爬楼时加重),休息后缓解,需高度警惕心脏问题。
3. 呼吸困难:心脏“罢工”的连锁反应
当心肌缺血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肺部血液淤积,导致呼吸困难。患者可能:
活动后气促,甚至平躺时喘不上气;
夜间突然憋醒,需坐起或开窗透气;
伴随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提示急性肺水肿)。
4. 头晕、乏力:心脏供血不足的全身表现
心脏输出量减少会导致全身缺氧,引发:
突然头晕、眼前发黑;
手脚冰凉、出冷汗;
极度乏力,甚至无法站立。
5. 心悸、心跳异常:心脏的“慌乱信号”
心肌缺血可能引发心律失常,患者会感到:
心跳过快(心慌);
心跳不规律(漏跳感);
严重者可能出现晕厥。
三、抓住“黄金120分钟”:关键时刻如何自救?
心梗的抢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从发病到血管开通的“黄金时间”是120分钟,每延迟1分钟,死亡率就增加1%。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务必做到:
立即停止活动,原地休息:避免任何体力消耗,减少心肌耗氧量。
拨打120急救电话:告知症状和位置,切勿自行驾车或步行就医。
保持冷静,缓慢呼吸:焦虑会加重心脏负担,可尝试深呼吸放松。
有条件者吸氧:家中备有氧气瓶可立即吸氧。
慎用药物:若既往有冠心病史,可含服硝酸甘油(但血压低者禁用);阿司匹林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四、预防心梗:从日常细节做起
心梗的预防胜于治疗,日常生活中需注意:
1. 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需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指标。
2. 戒烟限酒:吸烟是心梗的独立危险因素,酒精会升高血压。
3. 健康饮食:少吃盐、油、糖,多吃蔬菜、全谷物和鱼类。
4.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5. 管理情绪:避免长期压力、焦虑或暴怒。
6.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
结语
心梗虽凶险,但并非不可防。身体发出的每一个“求救信号”都是对生命的警示。记住这些症状,保持警惕,及时行动,就能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健康无小事,从今天开始,关爱心脏,从倾听身体的声音做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