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敏  单位:巴中市中心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9
499

凌晨三点,救护车呼啸着驶入急诊科。55岁的王先生蜷缩在担架上,脸色痛苦,双手紧紧抱着左腿。监护仪上的指标异常波动——急性下肢动脉闭塞。这距离他接受下肢动脉支架手术刚满10个月。造影结果触目惊心:曾经畅通的支架内部,一条增生的 “肉筋” 几乎完全堵塞了血管——支架内再狭窄。追问之下才知道,他在半年前就擅自停掉了抗血小板药物,只因“想省点钱”,这个念头差点让他失去一条腿。

支架≠一劳永逸,再狭窄的阴影仍在

颈动脉支架、下肢动脉支架、肾动脉支架等外周血管支架……每年全球数百万人因血管堵塞植入支架。它像一把精巧的“弹簧伞”,撑开狭窄的血管壁,恢复血流。然而,支架并非万能保险箱,如果术后管理不到位,血管可能再次“长死”,这就是支架内再狭窄。据统计,即使使用新一代药物涂层支架,再狭窄发生率仍在5%-10%。而一旦做错以下5件事,风险将成倍增加。

第一错:擅自停药

危险行为:支架植入后,金属表面暴露在血液中,极易吸引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就是给血小板戴上“镣铐”,阻止它们抱团堵塞支架。外周血管支架术后双抗治疗通常需6-12个月(具体时长根据支架类型和部位由医生判断),擅自停药如同拆除血管的“防爆装置”。

正确做法——严格遵医嘱:下肢动脉、颈动脉等支架术后,双抗疗程需结合病变复杂程度而定,之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其他部位支架遵医嘱;出血≠立即停药:发现出血及时就医,医生会评估风险决定是否调整用药;记录用药清单:看其他病时主动告知服药情况,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第二错:忽视复查

危险行为:术后从不复查,误以为“没症状就是好了”。只查血常规,不做影像学检查。因害怕而拒绝做血管造影。事实上,再狭窄是渐进过程。早期可能无症状或仅轻微不适,等出现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加重、肢体疼痛时,往往已严重狭窄甚至闭塞。定期复查如同“管道巡检”,需要定期做血管超声、ABI(踝肱指数)、CTA等外周血管专项检查。

正确做法——牢记复查时间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必查,重点监测支架通畅性及外周血流动力学,1年后至少每年一次全面评估;有症状随时查:新发肢体麻木、皮肤颜色改变、静息痛等立即就医;接受必要造影:医生评估高风险时,别因恐惧拒绝“眼见为实”。

第三错:继续吸烟

危险行为:术后偷偷抽烟,认为“只抽几根没事”,或者改用电子烟、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环境。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自由基是血管的“三重腐蚀剂”,会损伤内皮细胞,使支架表面更易形成血栓,还会促进炎症因子释放,加速平滑肌细胞增生,并使血脂升高,促进血小板聚集,血液变黏稠。尤其对下肢动脉、颈动脉支架患者,吸烟是再狭窄的最强危险因素之一。

正确做法:戒烟、营造无烟环境。

第四错:放任“三高”

危险行为:不监测血压血糖,血脂不达标就停药,饮食无节制,大鱼大肉高盐高糖。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是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持续存在会加速斑块形成,促进内膜增生,引发持续炎症反应。对下肢动脉支架患者,高血脂还可能导致流出道血管进一步闭塞。

正确做法: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降压、降脂、控糖、限盐,每日盐<5g,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尤其需关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外周血管疾病患者通常要求控制在1.8mmol/L以下。

第五错:拒绝运动

危险行为:术后卧床不动,仅做家务代替锻炼。事实上,适度运动是血管的“清道夫”和“抗炎药”,对改善外周血液循环、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尤其重要。

正确做法——术后尽早活动:经医生评估后,24-48小时可下床;坚持有氧运动:对下肢动脉支架患者,推荐步行锻炼,从短距离开始,逐步增加,每周≥150分钟;加入抗阻训练:每周2次,增强肌肉代谢;避免剧烈爆发:不提重物,不突然发力。

温馨提示

支架是“修路”,保养靠自己。它给了外周血管第二次生命,但绝非免死金牌。每一粒药、每一次复查、每一口食物、每一根香烟的选择,都在为血管的未来投票。

记住这个公式:支架长期通畅=严格用药×定期复查×健康生活方式×时间。

当您因各种理由想放松要求时,请想想那条曾被堵塞的外周血管,想想支架撑开时重获的血流奔腾。生命的通道,值得您用自律去守护。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