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9孩子生病时,医生常说 “先验个血常规”。拿到报告单,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箭头让人一头雾水:白细胞升高是哪里发炎了?血红蛋白降低是不是贫血?其实,血常规就像一份身体 “小卫士” 的健康报告,每个指标都是判断孩子健康状况的重要线索。掌握这些 “秘密”,家长们也能成为孩子健康的 “侦察兵”。
一.血常规里的 “四大主力军”
血常规化验单上有几十项数据,但最关键的指标可以归为四大类: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我们可以把它们想象成守护身体的 “四大主力军”,各司其职,一旦某个 “部队” 出问题,就可能预示健康隐患。
1. 白细胞:身体的 “防御部队”
白细胞是对抗细菌、病毒的 “排头兵”。当孩子发烧、咳嗽时,医生最关注的就是它。儿童白细胞的正常范围比成人略高,一般在(5.0 - 12.0)×10⁹/L。如果数值升高或降低,说明身体正在 “打仗”,可能存在感染,
不过,白细胞里还有 “小分队”:中性粒细胞擅长对抗细菌,淋巴细胞则主攻病毒。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比例会明显升高;而病毒感染,比如流感,淋巴细胞的数值会增加。有些家长会发现,孩子化验单上白细胞总数正常,但某类细胞比例异常,这也可能是早期感染的信号。
2. 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氧气的 “运输队”
红细胞就像身体里的 “小货车”,血红蛋白则是 “货物搬运工”,它们的主要任务是把氧气输送到全身。如果孩子脸色苍白、活动后容易累,就要重点看这两项指标。儿童血红蛋白正常范围根据年龄有所不同,6 个月 - 6 岁低于 110g/L,6 - 14 岁低于 120g/L,就可能是贫血。
贫血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孩子挑食、不爱吃肉,或者生长发育过快,都可能导致铁摄入不足。此外,还有地中海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判断。
3. 血小板:伤口的 “修补匠”
血小板就像身体里的 “创可贴”,当皮肤破损出血时,它会迅速聚集,形成血栓堵住伤口。正常儿童血小板计数在(100 - 300)×10⁹/L 。如果数值过低,孩子可能会出现身上莫名瘀斑、牙龈出血等症状;数值过高,则有血栓风险。一些感染、免疫性疾病,都可能影响血小板数量。
二.看懂报告单上的 “箭头”
看到报告单上的箭头别紧张,儿童血常规参考值与成人不同,一次异常未必患病。新生儿白细胞本就偏高,6 - 9 岁儿童淋巴细胞比例高于中性粒细胞属正常。采血时孩子哭闹紧张,也可能让白细胞短暂升高。
轻度异常,医生一般建议观察或复查;若数值偏离多,或孩子同时出现发热、乏力、出血点等症状,需进一步检查,排查血液疾病或其他隐患。比如孩子持续低烧,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降低,就要警惕严重问题。
三.血常规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
为了让血常规结果更准确,检查前后这些细节不能忽视:
1.空腹要求:一般血常规检查不需要空腹,但如果同时要查肝功能、血糖等项目,则需要空腹采血。
2.安抚孩子情绪:采血时孩子哭闹挣扎,可能影响结果。家长可以提前和孩子沟通,准备小玩具或零食转移注意力。
3.按压止血:采血后要用棉球按压针眼 3 - 5 分钟,不要揉搓,避免皮下出血。
四.发现异常怎么办?
如果血常规结果出现异常,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冷静。轻度的指标异常,比如轻微贫血,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改善:多给孩子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菠菜等,搭配富含维生素 C 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促进铁的吸收。
但如果是白细胞、血小板等严重异常,或持续反复的指标波动,一定要听从医生建议,进一步检查。必要时可能需要做外周血涂片、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病因。比如,孩子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异常升高,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外周血涂片检查,观察细胞形态,判断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
五、结语
血常规是孩子健康的 “晴雨表”,掌握这些知识,家长就能更好地为孩子健康保驾护航。对结果有疑问,务必咨询医生,切勿盲目判断或用药。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