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智超  单位:清远市中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7
4497

脑出血作为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发病急骤,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现代医学对脑出血的诊治技术不断进步,但在预防层面仍存在挑战。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瑰宝,积累了丰富的疾病防治经验,特别是在预防脑血管疾病方面有其独特优势。

一、中医对脑出血的认识及理论基础

中医将脑出血归属于“中风”、“痹症”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与肝风内动、痰瘀阻络、气虚血弱等因素密切相关。脑出血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血管失去正常调控,血液溢出至脑实质,导致局部组织损伤。中医强调“形神合一”,认为脑为“髓海”,与肝肾密切相关,肝肾亏虚,风邪内动是发病的根本。

肝风内动与血管破裂:肝主疏泄,肝风为肝气失调产生的异常活动。肝风内动常见于肝阴虚或肝阳偏亢者,表现为头晕目眩、肢体抽搐等。肝风动则血管弹性下降,容易导致血管破裂,诱发脑出血。现代研究发现,肝阳亢奋与血压波动密切相关,而高血压是脑出血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痰瘀阻络导致血管脆弱:痰浊和瘀血在中医病机中属于致病的内因。痰浊阻塞血络,瘀血阻滞气血运行,均会导致血管壁营养障碍,使其结构变脆弱,易破裂。临床上,长期高脂血症、动脉硬化患者常见血管瘀滞,属于中医的“痰瘀互结”范畴,增加脑出血风险。

气虚血弱影响血管修复: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行不畅,血管营养供应不足,修复能力下降。气虚血弱体质者,机体免疫力低下,血管弹性和耐受力降低,也是脑出血易发体质。

二、中医预防脑出血的具体措施

中医预防脑出血,重在调理肝肾、化痰祛瘀、益气养血,结合辨证施治,强化整体功能,提高血管抵抗力和稳定性。

肝肾同补,平抑肝阳:针对肝阳亢奋的患者,中医强调“平肝潜阳”,选用天麻、钩藤、川芎等药物,镇静肝风,稳定神经系统。同时,肝肾亏虚者宜补益肝肾,常用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等补肝肾精血,增强血管壁的韧性。通过调节肝肾功能,控制血压,减少血管破裂风险。

祛痰化瘀,通络活血:痰瘀阻络是脑出血高发的关键病机,中医多用活血化瘀药物如丹参、红花、桃仁、赤芍等,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血。同时配合化痰药如半夏、陈皮,减少血管内痰浊堵塞。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丹参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助于防止血管堵塞和破裂。

益气养血,增强体质:气虚血弱人群需要补益气血,以黄芪、人参、当归等药物为主,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血管修复和再生。气血充盈,血管弹性增强,脑血管破裂风险明显降低。定期服用补气养血方剂,配合适当运动和作息调整,有助于整体健康维护。

三、日常生活中的中医饮食与生活调护

饮食调养,合理营养:中医提倡清淡饮食,忌油腻、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瘦肉和深海鱼类。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材如山楂、玫瑰花、红枣也应适量摄入。荞麦、黑豆等含丰富花青素的食物,能有效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规律生活,养成良好习惯:保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因情绪失调可诱发肝风内动。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方式,有助于调畅气血,平稳血压。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均可加重血管损伤和血压升高。

中医传统养生方法: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在预防脑血管疾病中也有积极作用。针灸通过调节经络气血,平抑肝阳、化痰祛瘀,改善微循环。常用穴位包括风池、百会、太冲等。推拿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紧张情绪,降低脑血管压力。此外,养生泡脚、艾灸等疗法对调节阴阳、温经散寒也有益处。

四、结语

脑出血的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独特而科学的思路。通过肝肾调养、痰瘀化解和气血补益,中医能够有效增强脑血管的稳定性,降低脑出血的发生风险。同时,结合合理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挥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的优势,将中医预防理念融入现代生活,切实保护大众脑血管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