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孩子的健康成长始终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些紧急情况却可能突如其来,让家长们措手不及。高热惊厥、气管异物和外伤作为儿童常见的急诊状况,每一种都可能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00万儿童因意外伤害就医,其中高热惊厥、气管异物和外伤占据急诊病例的重要比例。因此,深入了解这些紧急情况的应对方法,是每一位家长的必备技能。
高热惊厥:保持冷静,科学应对
高热惊厥多发生在3个月至5岁的孩子身上,尤其是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更高,通常在发热初起或体温快速上升期出现。当孩子突然意识丧失、双眼凝视、斜视或上翻、头后仰、四肢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呼吸暂停甚至青紫时,家长很容易慌乱,但此时保持冷静至关重要。
家长要立即将孩子放在平坦、安全的地方平躺,如地板或硬板床,确保周围没有尖锐物品、桌椅边角等,防止孩子在抽搐过程中受伤。接着,将孩子的头偏向一侧,松开领口和束缚物,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避免呕吐物或痰液堵塞气道引发窒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孩子抽搐时,不要掐人中、不要往孩子嘴里塞任何东西(包括筷子、勺子、手指等),也不要强行按压或摇晃孩子,更不要给孩子喂食或喂水,这些错误做法不仅无法缓解症状,还可能造成二次伤害。同时,尽量用手机记录抽搐的形式和持续时间,方便就医时向医生提供准确信息。一般来说,高热惊厥发作3 - 5分钟后大多会停止抽搐,结束后应尽快送孩子去医院。若抽搐持续超过5分钟,或24小时内反复发作,需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气管异物:争分夺秒,海姆立克急救法来帮忙
气管异物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情况,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因为这个阶段孩子的咀嚼功能不完善,吞咽反射不健全。当孩子突然呛咳、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或紫绀,甚至无法发出声音时,很可能是气管进了异物。
如果孩子还能咳嗽或发出声音,说明气道未完全阻塞,应鼓励其继续咳嗽,尝试自行排出异物。若无法自行排出,切记不要用手盲目掏取、不要喂水或喂食物,也不要用力拍打孩子背部,这些错误操作可能导致异物进一步深入气道,应尽快送往就近医院。要是孩子无法咳嗽或发声,出现窒息症状,家长要立刻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
对于1岁以内婴儿适用五次拍背法和五次压胸法。先将婴儿面部向下骑跨在家长前臂,保持头低臀高的姿势,用手掌根在孩子后背两侧肩胛骨之间连续向下冲击性拍5次;若异物未排出,立即将婴儿翻身,使其仰卧在手臂上,用食指和中指快速冲击性按压两乳连线正下方5次,每秒1次,重复操作不超过5次。对于1岁以上幼童,让孩子站立,身体略前倾,张开嘴,家长弓步站在孩子背后,用双臂环绕孩子腰部,一手握拳,虎口贴在孩子腹部中央(剑突下方,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另一只手握住该手手腕,突然用力收紧双臂,使握拳的虎口快速向孩子腹部内上方猛烈回收,形成冲击力,直到异物排出或急救人员赶到。
外伤:及时处理,预防感染
孩子活泼好动,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孩子受伤后,第一时间要判断伤势轻重。如果只是轻微擦伤或摔伤,可先用生理盐水或复方黄柏液涂剂清洗伤口,去除表面污垢;再用复方黄柏液涂剂湿敷十几分钟,起到抗菌消炎、消肿祛腐、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必要时用无菌纱布包扎。伤口结痂后,可涂抹硅酮类凝胶,淡化疤痕。
若是伤口较深、出血量大或伤口被污染严重,如被生锈的铁器划伤,应立即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按压伤口止血,并尽快送往医院。到医院后,医生一般会根据情况进行清创、缝合等处理,还可能会打破伤风针,预防破伤风感染。
儿童急诊状况虽紧急,但只要家长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就能在关键时刻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日常也要做好预防工作,如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避免口含物品玩耍等,降低意外发生的几率。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