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当孩子无法自主呼吸时,需要立即明确病因并启动呼吸支持措施,从而纠正低氧血症,改善二氧化碳潴留,避免死亡结局发生。因此,本文主要就重症儿科的气道管理展开科普。
孩子不能自主呼吸的常见诱因
孩子不能自主呼吸的常见诱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呼吸中枢抑制:脑卒中、颅脑损伤、药物中毒或颅内压升高都会导致呼吸中枢抑制,引起患儿无法自主呼吸。
2.神经肌肉疾病:脊髓损伤、肌萎缩侧索硬化、重症肌无力等疾病,会导致患儿呼吸肌功能障碍,无法自主呼吸。
3.肺部疾病: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会导致患儿通气障碍,进而无法自主呼吸。
4.严重代谢紊乱:重症酸中毒、低钾血症、甲状腺危象等疾病,会影响患儿呼吸肌力,干扰正常通气。
5.其他因素:胸廓外伤、气胸、气道梗阻等情况,会导致气道通气机械性障碍,出现无法自主呼吸的情况。
孩子不能自主呼吸时的紧急处理措施
孩子不能自主呼吸时的紧急处理措施为:
1.立即急救:当患儿意识丧失或无法自主呼吸,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120寻求帮助。要注意在心肺复苏前需要及时清理患儿口腔异物,并保持气道通畅,从而确保心肺复苏有效。
2.机械通气支持:机械通气支持主要是借助呼吸机产生一定的压力,为无法自主呼吸的患儿提供呼吸支持,从而满足人体通气的需求。目前机械通气模式根据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以下两种模式:①无创机械通气:利用面罩或鼻罩提供氧气,适用于轻度呼吸衰竭患儿。②有创机械通气:主要是通过气管插管通气,适用于严重呼吸衰竭患儿。
3.明确病因:通过查体、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来及时明确诊断,根据病因采取个性化治疗措施。
重症儿科的气道管理要点
1.气道评估与监测:儿童与成年人相比,气道直径小且黏膜容易损伤,在有创机械通气时需要借助有效的评估方法,判断插管操作风险,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气道黏膜损伤发生。例如Mallampati气道分级是一种用于评估患者气道结构的常用工具,主要用于预测气管插管难度,根据患者张口伸舌时咽部结构的可见程度分为Ⅰ-Ⅳ级,级别越高,气道管理难度通常越大;甲颏距离是临床气道评估中常用的解剖指标,是指患者头部后仰时甲状软骨上缘至颏部的距离,可预测气管插管难度,正常水平为6.5~7.5cm,<6cm提示存在插管困难风险。在气道管理期间,还需要动态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以及血气指标,及时发现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并予以干预。对于吸入异物的患儿,可以借助影像学检查明确异物位置,及时取出异物。
2.气道建立与管理:人工气道建立的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到通气治疗效果。目前主要是采取经口腔气管插管以及经鼻气管插管两种方式。经口腔气管插管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的特点,但是由于管腔相对较粗,容易引起儿童气管黏膜水肿,且保留时间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经鼻气管插管具有保留时间长的优势,但是管腔狭小,吸痰时容易出现鼻出血,可诱发鼻窦炎、中耳炎等并发症,也有其局限性。需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人工气道建立之后需要做好分泌物管理,可通过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体位引流加速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发生;必要时进行吸痰干预,但要注意控制负压水平以及吸痰时间,预防黏膜损伤发生。
3.舒适化护理:儿童由于年龄小,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加上气管插管刺激性较强,因此需要做好舒适化护理,减轻操作带来的影响,缩短患儿哭闹时间。例如对于婴幼儿可以采取抚触护理,可以安抚患儿的情绪;对于学龄前患儿,可以给予玩具、画本,减轻其焦虑情绪。同时督促家属在探访时间多安慰、鼓励患儿,提高患儿对于临床治疗的依从性,确保临床治疗的顺利开展。
结语
孩子无法自主呼吸的发生原因复杂,可能与呼吸中枢抑制、神经肌肉疾病、肺部疾病、严重代谢紊乱等疾病有关,需要及时进行呼吸支持,保持气道通畅,从而挽救患儿的生命,避免不良结局发生。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