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由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表现为肌肉抽搐伴意识障碍,多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我国5岁以下儿童发生率4%-6%,70%-80%为热性惊厥(多因体温骤升≥38.5℃诱发),约2%-5%的儿童至少经历1次热性惊厥。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窒息、脑缺氧损伤等严重后果。因此,家长掌握科学急救与护理方法至关重要。
惊厥识别:症状与危险信号
典型表现(出现2项及以上需警惕)
1.意识障碍:突发呼之不应,对疼痛刺激(如轻掐虎口)无反应,眼神呆滞或凝视。
2.抽搐特征: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阵挛性抽动,伴眼球上翻、牙关紧闭,部分患儿口吐白沫。
3.伴随体征:面色发青/苍白、口唇发绀、呼吸暂停或不规则,少数出现大小便失禁,发作后多嗜睡或烦躁。
病因与诱因
惊厥多与高热相关(体温超过38.5℃时易诱发),也可能由脑炎、癫痫、低血糖等疾病引起。无论何种原因,发作时的急救处理原则一致,后续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急救三步法:科学处理,保障安全
惊厥发作时,“不做错”比“多做”更重要。家长应避免以下错误行为:掐人中、强行按压肢体、强行喂药等,这些行为可能加重孩子损伤。正确急救只需以下3步:
保持体位:防窒息是核心
1.操作要点:立即将孩子平放在空旷、平坦的地面或床上,侧躺或头偏向一侧(如右侧卧),同时解开衣领、腰带,保持颈部和胸部放松。
2.目的:避免呕吐物、唾液堵塞气道,减少窒息风险。
3.严禁行为:将孩子抱在怀里、强行掰头或仰头,也不要垫过高的枕头。
清理环境:避免二次伤害
1.操作要点:迅速移开孩子周围的危险物品,如桌椅、玩具、热水壶等;如果孩子躺在床上,要拉上床栏,避免坠落。
2.目的:防止孩子抽搐时撞到硬物,造成外伤。
3.严禁行为:强行按压或约束孩子的肢体(如按住胳膊、腿),以免导致骨折、脱臼;也不要掐人中、捏虎口。
观察记录:为医生诊断留下依据
1.观察要点
发作时间:从开始抽搐到停止的具体时长(若超过5分钟需立即拨打120)。
发作表现:肢体抽搐的部位(单侧还是全身)、眼神状态、是否有口吐白沫或大小便失禁。
发作前状态:是否有发热、呕吐、外伤,以及近期是否感冒、服药等。
2.目的:为医生提供详细病史,辅助诊断。
3.严禁行为:发作时强行给孩子喂水、喂药或塞东西到嘴里(如筷子、毛巾)。
后续处理:惊厥停止后,仍需谨慎
及时降温(针对高热惊厥)
1.物理降温:用温水(32-34℃)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避免用酒精擦浴(可能导致酒精中毒)。
2.药物降温: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儿童专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严格按照年龄和体重控制剂量,不要重复用药。
立即就医:排查病因是关键
即使惊厥停止且孩子看似恢复正常,也应尽快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必要的检查(如血常规、脑电图等)来确定惊厥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预防复发:降低风险,守护健康
高热惊厥预防
1.体温管控:体温≥38℃时立即服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结合物理降温。
2.感染预防:流感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勤洗手,定期接种疫苗。
代谢紊乱预防
1.营养均衡:每日摄入牛奶、鸡蛋、绿叶菜,补充钙质(如奶酪、豆腐)。
2.规律作息:保证10-12小时睡眠,避免过度疲劳。
特殊群体管理
1.癫痫患儿: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脑电图。
2.频发惊厥史患儿:家中备妥急救包(含退热贴、压舌板、急救联系卡),学习基本心肺复苏术。
结语
小儿惊厥虽急,但规范处理后预后好。家长牢记 “防窒息、防伤害、早就医”,后续及时就医查病因,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