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动脉瘤被称为“颅内不定时炸弹”,其手术过程犹如在刀尖上起舞。当动脉瘤破裂时,每毫升血液的流失都可能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手术室护士作为医生的“第二双眼睛”和“第三只手”,其精准配合往往成为决定生死的关键。本文将深入解析手术团队如何通过六大核心环节,在毫米级的血管间构建生命防线。
术前“排雷”:构建三维立体防控网络
在麻醉诱导前30分钟,手术室已进入战备状态。护士需完成三项核心准备:设备校准:双极电凝镊尖距误差需控制在0.1mm内,吸引器负压调节至60-80mmHg,显微镜焦距锁定在30cm工作距离;耗材预处理:将30×5cm明胶海绵裁剪成3mm×5mm条状,浸泡凝血酶溶液备用,动脉瘤夹需按角度(0°、45°、90°)分类排列;应急预案:在手术台左侧放置急救盘,内置不同规格的临时阻断夹(2mm、4mm、6mm)、3-0 Prolene缝线、以及预充好的罂粟碱溶液。
术中“读秒”:建立毫米级动态监测体系
当医生切开硬脑膜的瞬间,护士需同步启动三重监测:生命体征:通过桡动脉穿刺导管实时获取有创血压,当收缩压超过160mmHg时,立即提醒医生并准备硝普钠微泵;神经电生理:将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在40-60区间,当突发δ波增多时,预示可能出现脑灌注突破;手术视野:通过持续滴注37℃生理盐水保持脑表面湿润,每5分钟更换一次浸透的棉片,确保术野清晰度。
出血“狙击战”:构建四维止血矩阵
当动脉瘤颈撕裂的瞬间,护士需在0.5秒内完成标准动作:物理封堵:左手传递预置的临时阻断夹,右手同步启动吸引器清除积血,保持术野可见度;化学加固:在出血点周围快速铺放浸有纤维蛋白胶的明胶海绵,形成临时血栓屏障;血流调控:将去甲肾上腺素稀释液(0.1μg/kg/min)接入中心静脉通路,10秒内使平均动脉压下降20%。
器械“舞蹈”:实现毫米级精准传递
在显微镜视野下,器械护士需完成毫米级操作:夹闭阶段:当医生分离瘤颈时,需提前3步预判所需器械,如传递显微剪刀时保持刀刃呈45°角,避免误伤穿支血管;栓塞阶段:在介入手术中,需保持导管系统零气泡,每15分钟检查肝素化生理盐水滴注速度,确保微导管头端无血栓形成;收尾阶段:清点棉片时采用“三查七对”法:形状、数量、完整性,与术前记录核对七次,确保无异物残留。
药物“弹药库”:构建智能给药系统
护士还需协助麻醉医生做好药物准备工作。麻醉医生通常会准备控制血压的药物(如尼卡地平、乌拉地尔),用于将收缩压精确控制在100-120mmHg,以及镇痛镇静药物(如右美托咪定)和应急抢救药品。护士需熟悉这些药物的存放位置和使用方法,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快速配合给药。
术后“扫雷”:构建三维质控体系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风险解除,护士需完成三项关键核查:棉片清点:采用“重量对比法”,将使用后的棉片总重量与术前记录对比,误差需控制在0.5g以内;影像验证:在关闭切口前,协助医生完成床旁超声检查,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及脑组织嵌顿;转运交接:将患者头位抬高30°,保持中线位置,使用便携式监护仪持续监测至ICU,每15分钟报告一次生命体征。 总结
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手术室护士不仅是医生的助手,更是手术团队的“安全官”。他们通过系统化的准备、精准化的监测、标准化的操作,在毫米级的血管间构建起生命的防线。每一次成功的止血,都是专业素养与团队协作的完美体现,正是这些幕后英雄的默默守护,让更多患者得以重获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