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眠在中医里称“不寐”,多与“心、肝、脾、肾”脏腑失调、气血不和有关,相比依赖药物,中医护理更注重“辨证施护”,通过简单易操作的方法调节身体状态,从根源改善睡眠。以下3个实用中医护理方法,适合日常居家调养,无需专业器械,普通人也能轻松掌握。
穴位调理:按揉3组“助眠穴”,疏通经络安神
中医认为,通过按揉特定穴位可调节脏腑气血,缓解焦虑、烦躁,帮助入眠。推荐3组安全且效果明确的穴位,每天睡前15分钟操作即可。
神门穴:宁心安神“第一穴”
位置:手腕内侧,掌心朝向自己时,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简单找法:手腕横纹内侧端,摸到凹陷处就是)。
按揉方法:用拇指指腹轻轻按压,力度以“有酸胀感但不疼”为宜,顺时针按揉1分钟,再逆时针按揉1分钟,左右手交替进行。
三阴交穴:调和气血助眠
位置: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约4指宽),胫骨内侧缘后方。
按揉方法:坐姿或卧姿,用食指、中指指腹按揉,力度稍重(酸胀感可扩散到小腿),每次按揉2分钟,左右腿各1次。
安眠穴:专门改善失眠的“特效穴”
位置:耳后乳突与风池穴之间的凹陷处(风池穴在颈后枕骨下,两条大筋外侧凹陷处)。
按揉方法:用双手拇指指腹同时按揉两侧安眠穴,力度轻柔,顺时针按揉1分钟,再逆时针按揉1分钟,按揉时可闭眼放松,感受头部逐渐舒缓。
原理:安眠穴是经外奇穴,虽不在十二正经上,但临床验证对各类失眠均有辅助效果,尤其适合因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伴随的失眠,按揉时能同时缓解头部不适,为入睡创造条件。
情志疏导:“疏肝解郁”调心态,避免“思虑伤脾”
中医认为“怒伤肝”“思伤脾”,长期情绪抑郁、思虑过度会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进而影响睡眠。情志疏导是中医护理的核心,需结合日常习惯调整。
“呼吸疏肝法”缓解焦虑
操作方法:睡前坐在床上,双腿自然分开,双手放在膝盖上,闭眼。缓慢吸气4秒(感受腹部鼓起),屏息2秒,再缓慢呼气6秒(腹部收紧),重复5-8次。呼气时可在心里默念“放松”,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避免想白天的琐事。
原理:慢呼吸能调节交感神经,缓解肝气郁结引起的烦躁、易怒;同时“专注呼吸”可减少思虑,避免“思伤脾”导致的失眠(中医认为脾失健运会致“心神失养”,加重失眠)。
饮食与作息调护:“顺时养生”助睡眠,避开“伤眠”习惯
中医强调“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日常饮食和作息的小细节,直接影响睡眠质量,需避开“伤眠”因素,养成助眠习惯。
饮食调护:3类食物可多吃,2类食物要避开
推荐吃的食物:
小米粥:小米属“脾之谷”,能健脾和胃、安神,睡前1小时喝一小碗(不加糖),适合脾胃虚弱导致的失眠;
莲子百合羹:莲子能养心安神,百合能润肺清心,两者各10克,煮水或煮粥,适合心火旺、多梦易醒的人;
酸枣仁茶:酸枣仁捣碎后煮水(10克酸枣仁煮15分钟),睡前温饮,能养肝血、宁心神,是中医常用的助眠食疗方。
要避开的食物:
睡前2小时内不喝咖啡、浓茶(含咖啡因,会兴奋肝气,加重失眠);
睡前不吃辛辣、油腻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避免“胃火上炎”导致夜间口干、腹胀,影响入睡。
作息调护:“顺天时而眠”,不熬夜、不赖床
固定入睡时间:中医认为“亥时(21-23点)三焦经当令,子时(23-1点)胆经当令”,23点前入睡能让胆气、肝气得到休养,避免“熬夜伤肝”;即使周末,也尽量保持“23点前睡、7点左右起”,不打乱生物钟。
总结
中医护理改善失眠的核心是“调节身体平衡”,而非“快速助眠”,需坚持2-4周才能看到明显效果。若失眠持续超过1个月(如每天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夜间醒3次以上、总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或伴随头晕、心悸、情绪低落,建议结合中医辨证(如判断是“心火旺”“气血虚”还是“肝气郁结”),在中医师指导下调整方法,必要时配合中药调理,才能更精准地改善睡眠,避免长期失眠影响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