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光琦  单位:南充市营山县回龙中心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9-05
641

生活中,人们常将中医针灸简单认为是“哪里痛扎哪里”,这一认知显然过于表面化,中医经络理论真正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其通过体表特定位置与生命体的能量通道连接,对失衡的机体状态进行双向调控。作为中国数千年医学实践的精髓,经络系统始终是指导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框架,其与针灸疗法的紧密联系更使其在当代非药物疗法领域独树一帜。下面就带大家简单了解中医经络的相关内容。

经络系统是什么?

经络是经和络的统称,经络系统是由纵向的主干以及横向的分支一起构成的,形成了人体独特的功能组织网络,作为主导性通道的经脉在人体中纵深走行,主要发挥纵向连接以及内外沟通的枢纽功能,与经脉形成立体架构的络脉系统,是由经脉发出的细分网络,其形态更加纤细并且呈现出空间维度的立体延展,这种细微的管状网络精密地布散于机体组织间隙,借助层级式的分支结构实现全域覆盖。其中深部经脉一般分布于机体深层组织中,而次级络脉则逐渐延伸至体表末梢,二者相互配合形成贯穿全身的能量通道网络,主要负责运行气血,协调脏腑与肢体的联系,同时在维持生理平衡的特殊调节体系里扮演关键角色。

经络生理功能

1.沟通全身联系脏腑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由不同层次的生理系统共同搭建而成的,其中覆盖脏器系统、运动器官、感官组织以及体表结构等多种组织,这些组织在功能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分工,经由经络系统作为独特的联络通路,使得不同的结构之间产生协同效应,形成整体性特征的动态生命体系。

2.运行气血濡养脏腑

传统医学理论认为,气血循环构成了生命活动的物质载体,借助经络通道在全身进行输布,为脏腑器官提供能量支撑,以此保证其生理功能可稳定运行。

3.感应传导有关信息

当机体的局部区域受到外部刺激时,这种生物信息会依靠经络传导至靶向器官,引发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并且形成可被观测到的体表征象,针灸疗法中的“得气”现象便是经络传导功能最为直观的实证体现。

4.调节脏腑机能活动

经络系统存在双向调节机制,可自主维持机体的稳态,针对脏腑功能紊乱所出现的病理性改变,借助对特定腧穴实施针刺、温热刺激等,可激活经络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效促使偏离正常状态的器官功能回归到生理平衡。

针灸治疗误区

误区一:针灸就是“哪里痛扎哪里”

真相:针灸是调节机体的艺术

看似普通的银针疗法是基于中医药理和整体辨证思维进行治疗,医生需要从脉象特点、舌象状况、病情等方面全面考虑,通过远端穴位与局部穴位相配合的方式来进行治疗。例如常见的胃痛病症会选取足三里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头痛患者取足部的太冲穴进行针灸治疗等。通过针灸刺激人体特定部位的方式疏通经络,平衡气血,达到治疗效果。

误区二:扎针越疼效果越好?

真相:酸麻胀重才是“得气”关键

在专业的针灸操作过程中,针体刺入时的触感大多时候就像被蚊虫叮咬,而对疗效起决定作用的关键是医患双方共同能感知到的“得气”现象,所谓“得气”现象就是患者感觉穴位处酸麻、胀痛,或者经络走窜的热感,这表明气血调和而无需顾及疼痛的轻重,过度疼痛会使得肌肉绷紧,影响疗效。

误区三:一次扎针就能见效?

真相:疗程积累唤醒身体自愈力

针灸通过对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系统的温和而持续的刺激,对急性病(如落枕)可1~3次即见改善,但对慢性病(如偏头痛)则需要6~12次的治疗,像唤醒沉睡的系统一样,需要一段时间来重新建立平衡。

综上所述,针灸学以中医学为基础,以经络理论为依据,目前,针灸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中医疗法,必须首先认识经络穴位对机体的作用,理解针灸对机体的气血调节功能,放下“哪里痛扎哪里”的不科学认知,才能真正了解中医经络理论的奥秘。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