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提到针灸,有人说它是“传统黑科技”,几根细针就能缓解疼痛。也有人疑惑:“扎进身体会不会疼?真的有用吗?”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部分,不是“玄学”,是有理论体系和临床依据的治疗手段。了解它的原理、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才能客观看待这门古老医术。
了解针灸
中医认为,人体有“经络”系统——如同遍布全身的“通道”,负责运输气血、连接脏腑和体表。“穴位”是经络上的“关键节点”,刺激穴位能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改善身体失衡。现代医学从神经、体液调节角度解释其作用:1.刺激神经末梢:针灸时,针尖刺激皮肤下的神经末梢,引发神经冲动,传到大脑和脊髓,调节疼痛信号传递(如抑制疼痛因子释放),这是针灸缓解头痛、颈肩痛的原因。2.调节体液与免疫:研究发现,针灸能促进体内内啡肽(天然镇痛物质)、多巴胺等物质分泌,调节免疫细胞活性,对慢性炎症、免疫力低下有辅助改善作用。简单说,针灸不是“直接治病”,是通过刺激穴位,调动身体自身调节能力,达到“扶正祛邪”效果。
针灸不只是“扎针”,还有这些常见形式
很多人以为针灸就是“用针戳穴位”,其实临床会根据病情选不同针灸方式,常见有四种:一是体针。最传统的“扎针”,用极细不锈钢针(直径0.25~0.35毫米),根据穴位深度刺入皮肤,留针15~30分钟。针刺时多有“酸、麻、胀、重”感觉(中医称“得气”),这是穴位被刺激的正常反应,不是疼痛。二是艾灸。用燃烧的艾草(制成艾条、艾柱)在穴位上方温和熏烤,通过温热刺激调节气血,适合怕冷、手脚冰凉、慢性虚寒性疾病(如慢性腹泻、关节冷痛)。常见“艾灸足三里”,就是通过温热作用健脾养胃。三是拔罐。常和针灸配合,用负压罐吸附在皮肤表面,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适合颈肩腰腿痛、感冒咳嗽等,罐印颜色越深,多提示局部寒湿或气血瘀滞较重。四是电针。在体针基础上,给针具连接微弱电流,通过低频脉冲增强穴位刺激,适合神经损伤(如面瘫)、慢性疼痛等,效果比单纯体针显著,但电流强度要根据患者耐受度调整。
哪些情况适合针灸?这些常见问题可尝试
针灸适用范围广,在疼痛管理、功能调节方面优势明显,以下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1.疼痛类疾病:这是针灸主要应用场景,如颈肩腰腿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关节痛(膝关节炎、肩周炎)、痛经等。临床研究显示,针灸缓解慢性疼痛有效率可达70%~80%,副作用远少于止痛药。2.神经类疾病:如面瘫(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肢体麻木、语言不利)、失眠、焦虑等。以面瘫为例,发病早期针灸治疗,可促进神经水肿消退,帮助面部肌肉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风险。3.消化与代谢问题:如慢性胃肠炎(腹胀、腹泻)、便秘、肥胖(辅助调节代谢)、消化不良等,刺激腹部和四肢穴位,可改善胃肠蠕动,调节消化功能。4.亚健康状态:如疲劳乏力、手脚冰凉、反复感冒等,针灸可调节气血和免疫力,帮助身体恢复平衡,适合药物效果不佳或不愿服药人群。需要注意的是,针灸不是“万能”,急性病(如急性心梗、脑出血)、感染性疾病(如流感急性期、皮肤脓肿)、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孕妇腰骶部穴位等,都不适合针灸,应优先选择现代医学治疗。
针灸后注意什么?
针灸后正确护理,能让效果更持久,减少不适:1.避免立即洗澡:针灸后皮肤毛孔张开,立即洗澡(尤其冷水澡)易受凉,建议2小时后洗温水澡。2.注意休息:针灸后避免剧烈运动、熬夜或过度劳累,让身体有时间调节气血。3.饮食清淡:避免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减少对身体刺激,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要严格遵守。4.观察反应:若针灸后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重或其他不适,及时联系医生,排除异常情况。
总之,针灸是“传统与科学结合”的疗法,不是“迷信”,也不是“万能神药”。正确看待它的适用范围,在正规机构由专业医师操作,才能让这门古老医术发挥作用,为健康保驾护航。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