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俞春梅  单位:南充市高坪区人民医院 消毒供应科  发布时间:2025-10-17
62

医疗场景中,器械灭菌是阻断交叉感染的关键防线,而“高温”与“低温”则是两大核心灭菌路线。前者以“热力摧毁”为核心,凭借高效便捷成为常规选择;后者以“温和消杀”为特色,精准适配不耐热器械,二者没有绝对优劣,只有“适配与否”的区别,选对路线才能既保证灭菌效果,又延长器械寿命。

高温灭菌是医疗领域的“传统主力”,核心原理是通过持续高温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结构,使其彻底失去活性,常见方式为高压蒸汽灭菌,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验证最充分的灭菌技术之一。其优势十分突出:一是灭菌效率高,在121℃、103.4kPa的标准条件下,仅需15-30分钟就能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几乎所有微生物,适合批量器械处理;二是成本较低,核心耗材仅为水和蒸汽,无需特殊化学试剂,后续无需复杂的残留检测;三是操作简便,主流灭菌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参数设定后无需过多人工干预,适合手术室、供应室等高频灭菌场景。

但高温灭菌的“短板”也同样明显——对器械材质要求极高,仅适用于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的物品。临床中,符合这类条件的器械多为金属材质,比如手术剪刀、止血钳、不锈钢托盘等;部分耐高温的玻璃器械(如培养皿、试剂瓶)和高分子材料(如特定型号的硅胶管)也可适用。反之,若将不耐热的器械(如腹腔镜镜头、超声探头)放入高温环境,会直接导致镜片开裂、探头灵敏度下降,甚至引发器械报废,这类场景就需转向低温灭菌。

低温灭菌以“低温环境+消杀因子”为核心,在≤60℃的条件下完成灭菌,既能达到微生物杀灭标准,又能最大程度保护器械材质,常见技术包括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不同技术的适配场景各有侧重。

其中,环氧乙烷灭菌是低温路线的“全能选手”,可杀灭细菌、真菌、病毒及芽孢,且穿透力强,能深入器械缝隙、管腔内部实现全面灭菌,适合大部分不耐热器械,比如电子仪器(心电监护仪配件)、精密光学器械(胃镜、肠镜)、高分子材料器械(人工关节、输液器)等。但它也存在明显局限:灭菌周期长(通常需12-24小时,含后续通风除残留时间),且环氧乙烷具有毒性和易燃易爆性,需专用灭菌舱和通风系统,仅能在符合安全标准的供应室使用。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则是“高效便捷派”,通过将过氧化氢转化为等离子体,利用活性粒子破坏微生物结构,灭菌周期仅需1-2小时,且无毒性残留,无需复杂通风,适合手术室紧急灭菌场景,比如腹腔镜手术中更换的器械、牙科种植工具等。不过,它的穿透力较弱,无法适配管腔直径<1mm、长度>500mm的器械,且对有机物(如血液、脓液残留)敏感,灭菌前需彻底清洁器械,否则会影响效果。

低温甲醛蒸汽灭菌则兼顾了穿透力和效率,适合管腔类精密器械(如支气管镜),但甲醛具有刺激性,对操作人员和环境要求较高,目前应用范围逐渐被环氧乙烷和过氧化氢等离子体技术压缩。

那么,临床中该如何精准选择两种灭菌路线?核心可遵循“三步判断法”:第一步看“材质耐温性”,若器械耐高温(>121℃)、耐高压,优先选高压蒸汽灭菌;若不耐热(≤60℃),直接转向低温灭菌。第二步看“器械结构”,管腔细、缝隙多的精密器械,优先选环氧乙烷灭菌(穿透力强);短管腔、无复杂缝隙的紧急器械,选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第三步看“使用场景”,批量常规器械(如手术金属器械)选高温灭菌,紧急精密器械(如术中更换的内镜配件)选低温灭菌,长周期储备器械(如人工关节)选环氧乙烷灭菌。

总之,临床中无需纠结“哪种更好”,而是要结合器械材质、结构、使用需求,选择适配的灭菌路线,才能在守住“无菌防线”的同时,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