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翠玲  单位: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 检验科  发布时间:2025-10-21
83

“我的类风湿因子阳性,是不是得了类风湿关节炎?”“抗核抗体弱阳性,会不会是红斑狼疮?”在风湿免疫科门诊,类似的疑问很常见。很多人把检验报告当作“确诊依据”,却忽略了风湿免疫病的诊断需要“多维度综合判断”。

先搞懂:检验项目为何“不能单独说话”

风湿免疫病的检验指标,大多存在“特异性不足”或“敏感性有限”的特点,单独看某一项结果,很容易陷入误区。

比如类风湿因子(RF),它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的常用指标,但约20%-30%的RA患者RF呈阴性,若只看这一项,可能漏诊;同时,干燥综合征、乙肝、甚至部分健康老年人也会出现RF阳性,若仅凭RF阳性就诊断RA,又会造成“过度诊断”。再看抗核抗体(ANA),几乎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ANA阳性,但ANA阳性的人群中,仅少数是SLE——很多健康人、甲状腺疾病患者也可能ANA弱阳性,若把ANA阳性等同于SLE,会让不少人陷入不必要的恐慌。还有痛风的血尿酸检测,更要注意时机:痛风急性发作时,身体会启动“应激反应”,部分尿酸会沉积到关节中,血液中的尿酸反而可能暂时正常。

关键一环:临床症状是“诊断导航仪”

风湿免疫病的核心特征是“症状多样且易重叠”,比如关节痛可能出现在RA、强直性脊柱炎(AS)、痛风等多种疾病中,但不同疾病的疼痛特点截然不同——这正是区分疾病的重要依据。

以关节痛为例:RA多表现为双手、腕等小关节“对称性肿痛”,且早晨起床后关节僵硬(晨僵)会持续1小时以上;AS则是下腰背痛,活动后缓解、休息时加重,晨僵通常半小时左右可缓解;痛风的关节痛是“突发剧烈肿痛”,常累及大脚趾第一跖趾关节,夜间发作更频繁。若不结合这些症状,只看检验指标,很容易混淆疾病——比如AS患者若仅查类风湿因子,可能因指标阴性而被排除,但若结合“下腰背痛+活动后缓解”的症状,再针对性查HLA-B27和骶髂关节MRI,就能精准诊断。

再看SLE,它的症状堪称“全身总动员”:蝶形红斑、口腔溃疡、脱发、蛋白尿、白细胞减少等,若患者仅出现“抗dsDNA抗体阳性”,但无任何器官受累症状,可能只是“抗体携带状态”,而非确诊SLE;反之,若患者有蝶形红斑、蛋白尿,即使抗Sm抗体(SLE标志性抗体)阴性,结合其他指标和症状,也可能诊断为SLE。

不可缺少:影像学检查填补“检验空白”

很多风湿免疫病的早期损伤,仅靠检验指标无法发现,而影像学检查能直观显示关节、器官的病变,成为诊断的“重要补充”。

比如AS,早期病变集中在骶髂关节,此时患者可能仅有关节痛,HLA-B27也可能为阴性,但骶髂关节CT/MRI能发现关节间隙狭窄、骨髓水肿等早期改变,帮助医生在“指标正常”时确诊;RA患者若仅查RF和抗CCP抗体,无法判断关节是否有骨质破坏,而关节超声或X线能显示关节软骨磨损、骨质侵蚀,既辅助诊断,还能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综合判断:如何避免“走弯路”

对普通人而言,了解“综合判断”的逻辑,能更好地配合医生诊疗,避免两个常见误区:

一是“盲目追求全套检验”。不少人出现关节痛后,要求做“所有风湿免疫检验项目”,但实际上,若先向医生描述“疼痛部位、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医生会针对性选择检查——比如口干眼干伴关节痛,优先查抗核抗体谱、抗SSA/SSB抗体;下腰背痛伴晨僵,重点查HLA-B27和骶髂关节MRI,既节省费用,又避免指标干扰。

二是“过度依赖检验结果”。若检验指标阳性,不必恐慌,需结合症状和影像判断;若指标阴性,也不能掉以轻心——比如RA早期抗CCP抗体可能阴性,若关节肿痛持续,需定期复查;痛风急性发作期血尿酸正常,需在缓解期再次检测,或通过影像学找结晶。

风湿免疫病的诊断,就像“拼图游戏”:检验指标是“小块拼图”,症状和影像学检查是“其他色块”,只有把所有部分拼合,才能看清完整的“疾病图景”。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需记住:没有任何一项检验能“单独确诊”风湿免疫病,唯有综合判断,才能使诊断更精准,为后续治疗打下扎实基础。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