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夏日炎炎,中暑成了高发问题。但你知道吗?同样是中暑,还分“阴暑”和“阳暑”,两者成因、症状和处理方式大不相同,若搞错了,可能加重不适。
一、什么是阳暑?—— 烈日暴晒下的“急性攻击”
阳暑是我们最熟悉的中暑类型,多发生在高温、高湿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比如长时间在烈日下劳作、剧烈运动后。
成因:当人体暴露在过高温度下,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功能(主要通过出汗)跟不上,导致体内热量急剧堆积,体温调节中枢失控。
典型症状:
体温快速升高(常超过38℃),伴随头晕、头痛、口渴、大量出汗;
肌肉可能出现痉挛(俗称“热痉挛”),尤其四肢和腹部;
严重时会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呼吸急促,甚至昏迷、抽搐(即“热射病”,属于重症中暑,需紧急就医)。
高发人群:户外工作者、运动员、老年人、儿童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
二、什么是阴暑?—— 贪凉受寒后的“隐形伤害”
阴暑在夏季也很常见,但常常被忽视。它并非因“过热”,而是因“贪凉”导致身体受凉,影响了散热功能。
成因:长时间处于空调房、风扇直吹,或大量饮用冰饮、冲凉水澡后,体表温度骤降,毛孔收缩,身体无法正常排出热量,反而导致寒湿阻滞体内。
典型症状:
体温不一定明显升高,可能伴有低热、怕冷、无汗;
头痛但无剧烈灼热感,多为头重昏沉,像被“裹住”一样;
胃肠道不适明显,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还可能出现四肢乏力、关节酸痛、鼻塞流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
高发人群:频繁进出空调房的人、喜欢吃冰饮凉菜的人、运动后立即冲凉的人。
三、阳暑和阴暑的核心区别
阳暑:诱因是高温暴晒、产热过多;体温显著升高(常>38℃),大量出汗,后期可能无汗;身体感受是燥热、口渴、皮肤灼热,并伴有头晕头痛、肌肉痉挛等。
阴暑:诱因是贪凉受寒、散热受阻;体温多正常或低热;少汗或无汗;症状为怕冷、身重、关节酸痛、恶心腹泻、类似感冒。
四、阳暑和阴暑的紧急处理方法
阳暑的处理:快速降温是关键
1.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让其平躺休息。
2.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用风扇加速散热(注意避免直吹);若体温过高,可适当用30℃左右的温水擦拭身体(忌用冰水,以免刺激血管收缩)。
3.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若患者清醒,可饮用淡盐水、运动饮料或凉白开(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缓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4.及时就医:若出现高热不退、意识模糊、抽搐等症状,立即拨打120,这可能是热射病,延误治疗会危及生命。
阴暑的处理:散寒除湿是重点
1.远离寒凉环境:避免继续吹空调、风扇,可到温暖但通风的地方休息,适当增添衣物保暖。
2.温和升温散寒:喝一杯生姜红糖水、葱白煮水或热粥,帮助身体驱寒;也可用热水泡脚(15-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酸痛。
3.缓解胃肠道不适:暂时停止吃生冷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必要时可服用藿香正气水(丸)缓解症状(注意:藿香正气水含酒精,开车者需选无酒精版本)。
4.谨慎用药:阴暑并非“上火”,不可盲目服用退烧药或清热解毒药(如牛黄解毒片),否则会加重体内寒湿。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如呕吐腹泻严重、高热不退),需及时就医。
五、夏季如何预防阳暑和阴暑?
无论阳暑还是阴暑,预防都比治疗更重要,关键在于“平衡”——既不过度受热,也不过度贪凉。
1.预防阳暑:
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如需外出,做好防晒(戴帽子、涂防晒霜、穿透气衣物);
及时补水,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或淡盐水,避免等口渴了才喝;
户外工作者每1-2小时到阴凉处休息,随身携带防暑药品。
2.预防阴暑:
空调温度不低于26℃,避免直吹身体,定期开窗通风;
运动后别急着喝冰饮、冲凉水澡,先擦干汗水,休息10-15分钟再补水(水温接近体温最佳);
饮食上少吃生冷食物,可适当吃些温性食物,帮助身体祛湿。
六、总结
夏季中暑不只是“热出来的”,也可能是“凉出来的”。阳暑来势较急,需快速降温补水;阴暑症状隐蔽,要注重散寒除湿。掌握两者的区别,才能在出现不适时正确应对,避免用错方法加重病情。
最后提醒大家:夏季养生的核心是“顺应自然”,既不与高温硬抗,也不过度依赖寒凉,让身体在平衡中安然度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