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当我们谈到“疼痛”时,很多人会立即联想到身体上的损伤或疾病。但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疼痛不仅是身体信号,更是情绪与大脑共同参与的体验。情绪,就像“放大镜”或“缓冲垫”,能显著改变我们感受到的痛感强度和性质。比如在紧张、恐惧时,神经系统会进入高度警觉状态,导致同样的刺激被感知得更为剧烈;而在放松、愉快的情境下,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内啡肽会降低痛感,让人觉得更能忍受。
情绪与疼痛的关系
1.情绪是“调音器”
疼痛不仅仅是伤口传来的生理信号,而是由大脑加工后的整体体验。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会使神经系统更加敏感,就像把音量调大,痛感被放大。研究发现,人在情绪低落时,大脑的疼痛中枢活跃度显著提高,即使轻微的刺激也可能被解释为强烈的疼痛。
2.负面情绪的放大效应
临床上常见的“灾难化思维”——即过度担心或夸大疼痛——会让人感受到更强烈的痛苦。如害怕针头的人往往在打针时比普通人更疼。这种心理预期会让身体释放更多应激激素,使痛觉神经被不断“放电”,让痛苦感变得难以忽视。
3.积极情绪的缓冲作用
愉快的心情、积极的关注点可以激活大脑中的“内啡肽”系统,它是一种天然的镇痛物质。听音乐、看喜剧甚至与朋友聊天,都可能降低痛觉。研究还表明,积极的社会互动能提升多巴胺水平,使大脑形成“奖励效应”,进一步抵消痛感。
心理机制的背后
1.注意力转移
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疼痛上时,大脑的疼痛通路被反复激活,体验会加剧;而转移注意力,比如看一场紧张的电影,则能削弱痛感。心理学研究称之为“注意力资源分配”,大脑的能量是有限的,当我们把更多资源投入到外部事件或任务中时,疼痛信号就难以被优先处理,从而让人觉得疼痛没那么强烈。
2.认知评价
大脑会对疼痛赋予意义。如果我们认为疼痛是“治疗的必经过程”,痛感会减弱;若解读为“疾病恶化的信号”,则会更加难忍。这种现象被称为“认知重评”。如产妇在分娩时将疼痛理解为迎接新生命的过程,往往能更好地忍受;而在缺乏解释和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小小的病痛也可能让人不安。
3.脑-身互动
情绪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身体,如紧张导致肌肉收缩、血压升高,这些生理变化反过来强化疼痛循环。长期压力状态会让交感神经持续活跃,身体处于“战斗或逃跑”模式,心率加快、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增加疼痛的持续时间与强度。放松练习和深呼吸训练,能够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来打断这种恶性循环。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调整情绪,管理疼痛
学习呼吸训练、正念冥想等方法,帮助平复紧张情绪,从而减轻痛觉。深呼吸能够调节自主神经系统,降低心率和肌肉紧张,让身体逐渐恢复平稳。正念冥想则让人学会观察疼痛而不是抗拒疼痛,把它当作一种自然的感觉,从而减少焦虑与过度放大反应。长期练习还能提高大脑对疼痛信号的控制力,让痛感更可控。
2.建立积极心态
培养乐观的思维方式,例如把疼痛看作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威胁,可以降低心理压力。积极心态能减少灾难化思维的发生,避免陷入“越想越痛”的恶性循环。研究发现,那些相信自己能应对疼痛的人,往往主观痛感更轻,也更容易从疾病中恢复。这种心理效应不仅影响大脑,也会通过免疫系统和激素分泌影响身体状态。
3.借助社会支持
与家人、朋友分享痛苦体验,获得理解与支持,有助于缓解情绪,间接减轻疼痛。交流能够减少孤独感和无助感,使人产生被关心和安全的体验。心理学上称这种作用为“社会缓冲效应”。甚至研究显示,握着亲人的手时,大脑中与情绪调节相关的区域会被激活,从而让人对疼痛的感受降低。
结语
疼痛并不仅仅是身体的“警报器”,它是一种情绪和认知深度参与的体验。理解这一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疼痛:不仅靠药物和治疗,还可以通过调节情绪、改变思维方式来改善感受。换句话说,情绪就是我们随身携带的“止痛药”。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